« | 五月 2025 | » |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1 | 2 | 3 |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發表時間 | 文章標題 | 人氣 | 留言 |
---|---|---|---|
2019-10-27 | 兩種鄙視:「輕視」和「不屑」(上) | (2133) | (1) |
2019-09-26 | 「自戀」之嬗變(四):今日自戀現象的社會根源 | (217) | (0) |
2019-09-20 | 「自戀」之嬗變(三):紀傑克(S. Zizek) | (193) | (0) |
2019-09-13 | 「自戀」之嬗變(二):拉岡(J. Lacan) | (1090) | (1) |
2019-09-08 | 「自戀」之嬗變(一):佛洛伊德(S. Freud) | (1197) | (1) |
2019-08-26 | 《寄生上流》:貧富不均是一個「皆輸」的社會 | (299) | (0) |
2019-08-18 | 相對剝奪感,和有問題的「正常或自然狀態」 | (6238) | (0) |
2019-07-14 | 愛恨兩可:從心理分析看《逃出絕命鎮》的種族主義意涵 | (474) | (0) |
2019-06-07 | 足球流氓:兩種解釋 | (284) | (0) |
2019-05-23 | 怨恨的政治:嫉妒和偏執 | (181) | (0) |
2019-05-11 | 情感政治 | (808) | (0) |
2019-05-03 | 幻象(Fantasy):《Zizek辭典》翻譯 | (796) | (0) |
2019-04-20 | 享受/極爽(Enjoyment/ Jouissance):《Zizek辭典》翻譯 | (516) | (0) |
2019-04-07 | 「物化」對日常生活的滲透 | (1509) | (2) |
2019-03-24 | 為了讓問題一直存在,而不斷提供各種答案 | (348) | (0) |
2019-02-14 | 僵局是改變的契機:「投射」的心理機制 | (8470) | (1) |
2019-02-03 | 《社會失憶症》:導言 | (224) | (0) |
2019-01-15 | 討論帶領:如何聆聽與回應 | (156) | (1) |
2019-01-15 | 討論帶領:如何編排教材與設計討論流程 | (238) | (0) |
2018-12-14 | 心理分析如何解決傳統心理學、論述分析的不足之處? | (687) | (0) |
2018-10-18 | 它者(Other)、象徵大它者(big Other)、他人(other) | (6841) | (1) |
2018-08-04 | 「政治正確」哪裡不夠? | (771) | (0) |
2018-05-12 | 創傷相關概念(二):跨世代傳遞、選擇性創傷、持續進行的結構性暴力 | (1118) | (3) |
2018-05-11 | 創傷的相關概念(一):哀悼/憂鬱、行動化/透工 | (710) | (0) |
2018-05-01 | 力比多經濟(三):紀傑克(S. Zizek)的「快感竊賊」 | (462) | (0) |
2018-04-30 | 力比多經濟(二):拉岡(J. Lacan)的極爽或快感 | (672) | (1) |
2018-04-29 | 力比多經濟(一):佛洛伊德(S. Freud)的快樂原則 | (4082) | (2) |
2018-03-21 | 社會如何馴服我們的欲望? | (423) | (3) |
2017-12-22 | 視線(gaze) | (1129) | (0) |
2017-09-17 | 「當代的種族主義」和「古典的種族主義」 | (204) | (0) |
2017-07-15 | Zizek談嫉妒/羨慕(envy) | (391) | (0) |
2017-06-10 | 意識形態、犬儒主義、狗儒主義 | (1770) | (0) |
2017-06-02 | 權威關係的反身性:自由地選擇要臣服 | (315) | (0) |
2017-05-30 | 「伊底帕斯」論述之演變:Freud--Lacan--Zizek | (800) | (0) |
2017-05-27 | 有知無感和縱容社會:光復中學納粹扮裝事件後續解析 | (126) | (0) |
2017-01-13 | 《倦怠社會》(4):倦怠社會及其不滿 | (656) | (0) |
2016-12-31 | 戀物(拜物的)拒認(fetish disavowal):以四種病癥為例 | (2834) | (1) |
2016-12-24 | 《倦怠社會》(3)新舊圖式之間:是斷裂跳躍?還是連續加乘? | (269) | (0) |
2016-12-20 | Zizek如何看待「社會癥狀」(social symptom)? | (222) | (0) |
2016-12-09 | 《倦怠社會》(2)沒有看見對的現象,就無法問出對的問題 | (384) | (0) |
2016-11-26 | 《倦怠社會》(1)對功績社會的解答:用倦怠來克服倦怠 | (1006) | (0) |
2016-10-01 | 紀傑克:從「對難民的恐懼」來看歐洲 | (300) | (0) |
2016-09-01 | 要倒掉的是洗澡水,還是嬰兒? | (2295) | (1) |
2016-07-29 | Wendy Brown《規制嫌惡:在同一性與帝國之年代的寬容》第一章翻譯 | (515) | (3) |
2016-07-03 | Slavoj Zizek:寬容作為意識形態範疇 | (511) | (0) |
2016-06-01 | 夢如何才能是解放的?把惡夢作到底 | (406) | (0) |
2016-05-21 | 魏建國:「無條件廢死」的哲學理據 | (281) | (0) |
2016-04-17 | 評論《假象的和諧:發明PTSD》一書 | (183) | (0) |
2016-04-16 | 介紹《假象的和諧:發明PTSD》一書 | (459) | (0) |
2016-02-06 | 紀傑克對敘事治療的批評(下):敘事同一性掩飾了$的創傷核心 | (2127)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