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出走日記》:廉美貞的「前男友鎖鏈」
這部韓劇又可以翻譯為「我的解放日誌」。劇名的背景關聯於一個公司的同好會,三個人組成了一個名叫「解放」的同好會,大家各自讓自己練習如何從虛偽的人際關係中解放,或是從不肯承認的自我欺騙中解放,目的是找到自己的問題點。
片中陳述了許多人物「解放」的覺察和自我期許。以下我想要分析其中一個段落,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所展現的心理防衛機制,很常見。
主角之一廉美貞,她的前男友鄭燦赫,欠了她錢不還,離開了她。後來,鄭燦赫甚至和其他女人結婚,有錢辦婚禮,卻還是不還錢給美貞。
美貞敘述她對這個前男友的心情: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蒜味千層蛋糕
1
手機鈴響。老公睡夢中接到老闆打來的電話,吩咐他去買早餐,睡眼惺忪的老公還記不清要買的項目,老闆就把電話掛了。
老公看著手機上顯示的時間:清晨5:30。他愣了幾秒,居然比平常還要早?想必老闆已經去完了健身房。
老公轉身看了一下還在睡的老婆,輕手輕腳地掀開被子,起身進入浴室。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憂鬱症患者出櫃
憂鬱症患者,常有個一直令自身困擾的問題就是:該不該出櫃?就是告訴人家:「我得了憂鬱症啦!」
「出櫃」一般用在同志或LGBTQ身上。知道了自己是同志之後,知道了自己喜歡同性之後,而猶豫著要不要告訴他人。它既然意味著原本應該藏在櫃子裡,就代表它是某種家醜或醜聞,自己收藏起來、關住它比較好,免得受到不堪的對待:或歧視、或騷擾、或驚嚇…。但我說的出櫃,不是一般使用的同志出櫃,而是簡單地取其形象:把不堪的祕密說出來。我認為,出櫃也是憂鬱患者的一個重大的猶豫。
同志出櫃,會有風險,最大的風險就是受到家人和朋友的不諒解。有個男同志出櫃後,爸爸的震驚,伴隨著與之絕交的不諒解:「什麼?我沒有你這個兒子!」(對啊,可能不是兒子,而是女兒吧?)媽媽的震驚卻可以包含諒解,但是媽媽想要把他引導回正軌:「你要不要試著多說說自己的性經驗,說不定你搞錯了?」(跟媽媽說自己的性經驗,有點太佛洛伊德了吧?況且,媽媽的性經驗有足夠到幫人家做判斷嗎?)男性友人的震驚有點複雜,一方面自責於自己粗心大意,居然沒有看出來自己的室友是個玻璃,另一方面也覺得自身有可能被暴露為情色幻想的對象:「幹,跟你在一起這麼久,你都沒說,你當我是朋友嗎?你該不會每次都在看我的屁股吧?幹!」女性友人,則有種失望大過驚訝的遺憾:「還好沒說出口,說我對你有意思,要不然多糗啊!」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冒牌者症候群」:心理-社會的觀點
一、術語症候群:又一個重複的新名詞?
乍看到「冒牌者症候群」(Impostor syndrome)這個概念時,有點覺得它又是一個陳述自卑心態或低自尊的概念,又一個換湯不換藥、重複意涵的新名詞?又多了一個進入眼花撩亂排行榜行列的新名詞?
先小小抱怨一下。目前,排山倒海的心理學專有名詞掩沒了我們,尤其是滿山遍野的「OO症候群」和「OO效應」,多到已經打昏了我們的腦袋。過多的專有名詞,常常都是指涉著相同的概念,只有外表字眼的差異,內涵則是差不多的。這使得我們的學習,充滿了一個又一個的術語,我們只是忙著去背誦字眼,以及忙著去問:這個跟那個有何不同?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看待「勵志書」?
有朋友詢問我:「是否應該像勵志書籍所說的那樣:只要努力、只要有心就可以解決問題?應該如何看待勵志和現實生活之間的關係?」這是個值得去思考的問題。事實上,曾有不少學生也問過我類似的問題。正好,趁著這位朋友的提問,我就一併整理出我的看法。以下,我會探討勵志書籍的好處和侷限。
一、勵志書籍是個暫時性的急救工具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小確幸:心理-社會的(psycho-social)成因與追問
一、問題
學生問我:「小確幸有什麼錯?」
嗯,這是個好問題。我猜,發問者可能困惑於:倘若一個人只注重追求生活中的小小歡樂和短暫滿足,我們能說這樣的生活是沒有價值或沒有意義的嗎?胸無大志又怎樣?沒有長期規劃又怎樣?我又沒有去傷害或妨礙別人啊?「顧好自己」,獲得日常小小喜悅,有什麼錯?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我」興衰史(6):自我被取代

六、自我被取代
《優秀的綿羊》一書中說道:所謂的「菁英」,「不過是一群在終生競爭的集中營裡茫然的生還者」,作者本身也是這個生還者。意思是說,在升學主義的集中營裡,敗下陣來的人已經奄奄一息地被淘汰出局,而存活下來的人呢?在動作上都表現得很積極,持守著文憑主義。「文憑主義:生活的目的變成了收集金色星星,於是你不願意再為課外活動而忙碌,任何無法寫進成績單或履歷表裡的事情都引不起你的興趣了。」生命如果只剩下文憑,難怪,我們的內心也就相當迷惘和徬徨。
文憑主義下的自我,是個消費主體。消費主體區別於生活主體、勞動主體。這是指我們凡事都以交換、划算、斤斤計較、討價還價等,來面對所有事務:就學、工作、愛情、人際。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我」興衰史(5):自我優化、自我外包

五、自我優化、自我外包
今日,人人都在「買自我」,藉此達到自我優化。
「買自我」的第一種,是透過高價商品來肯定自己,這是被廣告的消費洗腦所引導的。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我」興衰史(4):自我的量化

四、自我的量化
自我的量化,有兩種型態。一種是從工作型態來看。另一種是從自我成就表現來看。這兩種都是資本主義大環境下的產物,
第一種,從工作型態來看,今日發達的彈性工時和零工經濟,使得一個完整的「個人員工」已不再被需要了。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我」興衰史(3):自我強迫症

三、自我強迫症、自我耗竭
這裡跟上一段「自囚於自我」類似,但要講上一段會產生的結果。
艾倫伯格(Alain Ehrenberg)說:「成為自己讓我們緊張,做自己讓我們感到抑鬱。」在「你要變強、你不能懈怠、你要成就你自己」等這類提昇能力的自我命令之下,自我已然耗竭並過度疲乏了,抑鬱就是由此而形成。抑鬱是一種感到自己能力不足、不適切、不合格的「不適格疾病」(pathology of inadequacy)。解放後,我們不僅被囚禁在「自我」中,更是罹患了自我強迫症而不斷感到焦慮。最終,因為筋疲力竭,而導致抑鬱。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我」興衰史(2):自囚於自我

二、自囚於自我
然而,好景不常,自我獲得解放之後,還來不及歡慶太久,情勢就已經改變了。自我擺脫外在規範的枷鎖後,卻陷入了另一個枷鎖之中。「自我」和「規範」的關係不再是外在與敵對的,而是變成一種內在關係與加成關係。自我本身變成了規範的來源。
自從我們變成解放的個體,獲得了自主和自治的地位之後,規範就不再處於自我之外,而是向內轉變為我們的內部原則:自我本身就等於規範。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我」興衰史(1):自我被誕生

「自我」是現代社會的大詞(big word),它不僅包含很多重意思,也是今日的主導性概念,大量的激勵語、台詞、廣告詞都以它作為基底。我沒有打算探討它的哲學意涵,所以只取它最單純的意涵,就是強調人的自主、獨立、自治等。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權威的世紀」到「自我的世紀」
一、權威的世紀:屈從的自我

二十世紀中葉之前,是屬於權威的世紀,此時,並未有自我,或者說,只有屈從的自我。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與社會網:三種社會圖
在不同型態的社會脈絡之下,人有著不同的樣貌和處境。這裡我簡要地講述近代的三種社會型態,為了描繪在其中的人們如何變化。
一、現代早期:規訓社會,刀的技術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分析場景圖:三種分析師的樣貌
一、分析師的基本功

案主來到分析室,分析師要針對案主的主觀困境:心碎、困擾、不知所措、焦慮等。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斯德哥爾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的幾個問題
不知道為什麼,這個術語最近火紅起來,大家都能朗朗上口,也經常把它使用在各種情境上。通常,「火紅」現象都不是個好事兒,因為那可能意味著,術語易被扭曲,或濫用。學生問我:怎樣看待這個概念呢?
一、為何出現這個術語?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困境圖:看不到出路的幾種可能
一、為何不能轉頭看到出路?

我們的生命中常會遇到困境,困境使得我們痛苦萬分、陷入泥淖、坐困愁城,甚至由單一困境滋長出其他的更糟境遇,而落入無限的惡性循環中。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知無感和縱容社會:光復中學納粹扮裝事件後續解析
一、對於他人歷史的「有知無感」
1.「自動化心智」的分類運作
許多學生(不只是光復中學)會說,「納粹與我有何關係呢?」這樣的思維是「自動化心智」運作當中的「自動分類」:已然將「我們╱他們」清楚地分類出來。我們亞洲人╱他們歐洲人,我們台灣人╱他們猶太人…。無法察覺到這樣分類,未來會逐漸衍生為刻板印象、歧視、懼外等態度。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看到卡通《馬達加斯加》裡面有一段。
森林大停電,猴狐國王做出了一個明顯錯誤的決定,就是讓動物們任憑叢林法則來行事。企鵝老大嚴正反對,國王不聽,企鵝老大跟國王說:「到時候我會跟你說『我當初就告訴過你』。」國王聽到這句話更抓狂,暴跳如雷大聲吼說:「絕對不准跟國王說『我當初就告訴過你』!」
後來,森林秩序果然大失控,動物群起暴動,連國王也陷入危險中,最後,還是企鵝老大救了他。有趣的是,當企鵝老大開口要跟國王說:「我當初就…」時,他忽然住口,停頓了一下之後,改口為:「我當初就告訴過你事情會解決的嘛!」我想,企鵝老大並不是怕惹惱了國王,而是想讓自己不要再去做那個一直說「我當初就告訴過你」的人。
2.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部紀錄片可以在網路上找到。看它的標題就知道,它直指DSM,以各種條列式的理由,認為這本診斷手冊是個基於利益輸送而構成的謊言。連帶地也暗示精神醫學是一門「偽科學」。儘管這部片的立論過程挺粗糙的,但是它可延伸出一些需要思索的課題。底下,我要針對它的基本立場──擁護科學、實證、客觀──來刨根。
一、「科學」不等於「科學主義」
自啟蒙運動以來,倘若「科學」之概念值得和民主並列的話,它所要打擊的對象是中世紀的蒙昧與迷信(君權和神權),因此要提倡的是「理性」的「除魅」(disenchantment)精神。這時,科學是屬於哲學的,它並沒有區分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只要是秉持理性來探究世界,都是具有科學精神的。它指的是:一種懷疑、批判、探究的思維態度(歷史我就不再交待了,很快跳過去,有興趣的人可自行去探究啟蒙運動。)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