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怠社會》(4):倦怠社會及其不滿

 

關於《倦怠社會》的這四篇文章,我的目的並不是要抬舉或推廣這本書,而是要練習「如何閱讀一本書」,作為舉辦線上讀書會的暖身。我選擇這本書的理由是:它既有相當不錯的論點,也有非常致命的盲點。也就是說,它是一本優點和缺點都很明顯的書,一本既有理論但也算淺白的書。

我的前面三篇都是幫《倦怠社會》推陳它的重點,我是站在本書作者的角度,幫他把論點加以整理、釐清、延伸、深化。但這一篇,我要站在我自己的角度,做一個完全的批評者。

 

一、問題焦點錯誤:倦怠者vs被排除者

 

《倦怠社會》說:佛洛伊德已經不合時宜了,他所描述問題的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今日的社會不再是一個「由外」帶給我們壓抑或壓迫,而是變成一個我們「由內」給予自我壓抑和自我壓迫的社會。簡言之,作者要談的是「政治、經濟的系統的暴力、資本主義的自我剝削」(p.112)

然而,我要追問的是:資本主義社會,只是「功績社會」嗎?只是「自我剝削」嗎?這些概念今日還適用嗎?它難道不是已經擴大而變成了「殭屍社會」了嗎?

讓我們的目光從各個企業當中那些疲倦不堪的員工,轉向到一群早已被排擠到所有工作之外的人:結構性失業者、貧窮者、難民移民等,這些「被排除者」就算想要,卻連一丁點兒自我剝削的機會都沒有。

本書作者如果是要批判資本主義社會,則他所停留的問題焦點,還只是一群享有工作薪資、擁有福利和權利、身處於某個層級秩序中的「特權份子」吧!我當然不是說這種自我剝削的倦怠問題不嚴重,而是說:資本主義所運作的「生命政治」----對整個生命進行支配、管理、安排----不在這些倦怠者身上,他們仍然是系統之內的「被包含者」(the included)。生命政治,是運作在另外一大群人身上:他們是「被排除者」(the excluded),已經被丟棄到系統之外,無法發聲、沒有權利、沒有政治地位。

被包含者.jpg

套用作者自己的觀念:如果沒有「問對問題」,則只能給出「錯的答案」。要擊中資本主義這個敵人的致命靶心,則「倦怠者」不會是飛鏢。疲憊只是困境,還不是僵局。紀傑克講的「被排除者、非部份的部份part of no part」,阿岡本講的「homo sacer、裸命、例外狀態」,鄂蘭講的「無權利者、世界的浮渣」,鮑曼講的「廢棄的生命」等,才是我們的飛鏢,才是真正的僵局。

簡單地用一個問題來區分:誰會繼續支持資本主義?誰會想要顛覆資本主義?大多數佔有既定位置、享有利益的被包含者,儘管他們的生活也很艱苦,但他們仍會繼續支持資本主義,他們頂多修改某些制度(像是福利、休假制度),他們不會跟資本主義作對。因為他們是被包含者,受到這個系統所保護的人。

唯有那些已經被排除、沒有任何位置、不代表任何特殊利益的非人inhuman,才有可能作為「普遍者」(沒有特殊利益),站出來宣稱並進行政治化的行動,去顛覆資本主義。

 

二、解答錯誤:「禪修」與「功績」共謀

 

這本書的作者建議:用「好的倦怠」來治癒「壞的倦怠」,用「禪修」來治癒「自我剝削」。採用Zizek的看法,我要說,針對自我剝削的功績社會,「禪修」不會治療的解方,相反地,「禪修」正是穩定了功績社會,作為殘酷戰場的背後支撐。

過去的日本武士,對於禪修相當炫迷,這種修行的鍛鍊能夠讓他們靜心、保持專注,以便在砍殺敵人時能夠決斷、自我克制、不失手。今日的大城市企業主管,趁著午休時去坐禪,以便更好地回到冷血殘酷的商業戰場上繼續廝殺。

禪與武士.jpg

禪修不僅只是達到休息後再出發的效果(調息),也不僅只是利用平和的心境去緩衝日常的殘酷廝殺(安撫),更重要的是,它充分地實現了資本主義的內在邏輯:無慾、無念,「資本就是你,你就是資本」。因此,針對資本主義,本書作者所建議的沉思、說「不」、禪修等,不會是解答,這些都是軟弱無力的作為,不僅不會帶來改變,更加地惡化了現狀。

所謂的「功績社會」注重的只是「業績」,只是去符應社會的要求,那並不是真正的「功績」,不是能夠改變社會的行動。跟隨Zizek,我的解答是:丟掉禪修,反而要將「功績」更推一把:要做出真正的功績、做出不可能的事。那個「不」要更激進:它是敵對的行動,能夠顛覆資本主義、改變整個社會結構的行動。它帶來的是一種絕對的、純粹的「否定」:不僅能夠打斷自我,讓自我差異更加激進化,也能夠打斷社會,讓資本主義瓦解。

 

三、其餘批評

 

除了上面兩點比較大的致命缺陷之外,這本書還有些小的瑕疵。

第一是關於引用。書中引用了許多哲學或思想家,但作者對於這些人採取一種過於簡化的解釋,或甚至是誤讀。例如,佛洛伊德的自我理想和超我、抄寫員巴圖比的「我寧願不」、傅柯的自我規訓等,這些概念都有明顯偏誤(而不只是詮釋上的大膽而已)。建議讀者只要把這些引用,當成作者自身的論點就好,而不要當成是那些思想家的論點。

第二是關於書寫方法。作者先鎖定一個要講的東西,然後把所有的證據都集中來鋪陳它。就像是早就已經把結論想好,然後再去產生問題。還有,描述偏多,論證偏少,說服力有些欠缺。另外,對於某個問題不夠深入,脈絡鋪陳不夠,突顯不出該問題的重要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sy66621 的頭像
    jsy66621

    蔣興儀的學術和日常散文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