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是一種身分認同的象徵,可以屬於物品,也可以屬於人。商品的標籤註明了該貨品是屬於哪一個集團所製造,人的標籤則註明了他(她)(它)是屬於哪一種身分。商品的標籤通常只有一個,而人身上的標籤則會有許多個。我要談的是人的標籤這部份。我們經常會替他人貼上某個標籤,自己也會被他人貼標籤。
標籤的形式有各式各樣,像是:「真是有夠大男人!」「不愧為天蠍座的!」「喔~你是原住民。」「這就叫做躁鬱症喔。」「老 師就是 老師。」「你們基督徒會怎麼想?」「你不是一個自由主義者嗎?」等等。
大男人、天蠍座、原住民、躁鬱症、老師、基督徒、自由主義者…,都是一個標籤。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3.哪一種匱乏?
當我產生這種錯誤的助人者心態時,要解決的關鍵命題,不是關於「我不該有匱乏」,而是關於「我的匱乏是哪一種匱乏?」。也就是說,需要被填補的匱乏,不是真正的匱乏。真正的匱乏是拉岡念茲在茲的「存有之匱乏」(lack of being),是去除自我、主體之分裂的純粹存在狀態,而不是一種需要修復與填補的滿全自我之狀態。
套用海德格對於人文主義的批評,他說,「我反對人文主義,不是因為人文主義把人看得太高,而是人文主義把人看得還不夠高。」用類似的語法來說,如果我還需要去填補匱乏,則我是把匱乏貶得太低,把匱乏掩飾為殘缺,那都不是匱乏的真正意涵。主體的存有之匱乏,是「上帝已死」之後的人之唯一處境,它即是深淵,即是去依附(disattachment),即是自由。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一個實例
關於〈己所欲「不」,施「勿」於人〉以及〈我知道什麼是服務學習嗎?〉兩篇文章,我的一位朋友提供了一個她在醫院工作的例子。
朋友在醫院的癌症中心工作,工作的內容是向民眾宣導要進行癌症篩檢,這是一項服務性的推廣工作,因為篩檢是免費的,目的是希望民眾重視自己的健康,隨時檢查各種癌症的警訊。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生問我:「選擇死亡(自殺)是不是也是一種自由?」
我當然認為不是。
但我先不正面回答,
先說一個小故事。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我們老是喜歡去質問情人一些傻問題。這些問題大家都喜歡去問對方,但是大家都不喜歡被問。
最常見的一個問題是:「你為什麼會喜歡我呢?」或「你喜歡我哪裡呢?」我問某位學生,為何我們會想要去問情人這個問題?
她的回答是這樣的:「一旦我知道他喜歡我哪裡,我就可以一直去維持對方喜歡的那些部份,這樣我就可以有一個好的理由維持住我的自我,讓我的自我更加穩固。這樣我離『失去自我』就越來越遠,我用自己來綁住自己,自己就無法突破,無法跟自己不一樣了。但是,這樣可以減除我的不安。」(我做了一些修改)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在書上看到一段有趣的對話。
阿甲問阿乙:「你為什麼老是帶著一個罐子呢?」
阿乙答:「我所帶的這個罐子,
裡面裝的是對某個女孩的永久記憶,
而這個女孩是我再也不願意想起來的人。」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作者:蔣興儀
路人提到「假定為知的主體」subject supposed to know,這是拉岡的一個重要概念,我順便可以在此介紹一下。
案主總是已經擺好了某個位置,要讓分析師對號入座。究竟是怎樣的位置?分析師又該如何以對呢?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蔣興儀
感謝過路人提供的討論與思考方向。過路人只是順道路過,卻願意花這麼多的時間和心思來進行討論與交流,可以看出其對於思考的高度興趣。
在一份寫就的文本邊際,總是有著大量的空白,這樣的空白支撐著文本,讓文本得以成形和呈現。空白,包括各種不會被列入到文本當中的玄思冥想、閒談鬥嘴、評審建議、討論交流、或甚至是夢境等等。一份可見的文本,必須要靠這些不可見的資源,才能夠被生產出來。因此,我對於過路人致上高度謝意。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作者:蔣興儀
學生問我,「老師,如果不報復的話,還能做些什麼?」這雖然是個假設性的問題,但背後碰觸到很重要的倫理轉折。
「除了報復之外,還有很多很多事情可以做啊!當我們的心不被報復所束縛住的話,我們的選項不是更多嗎?正好才顯現了極大的自由啊!」我當時是這樣回答的,但是事後覺得這個回答並不好。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作者:蔣興儀
小寶寶的需要,最初是生理的。每當肚子餓了,他便哇哇大哭,此時,母親會把乳頭或奶瓶塞進他的嘴巴裡,給他奶喝,不讓他飢餓。熱熱的牛奶進了寶寶的肚子裡,滿足了小寶寶的生理需要。
然而,在生理飽足感到來的同時,心理的副產品也隨之衍生出來:胸部的柔軟與溫暖、吸吮的刺激與快感、撫摸的陶醉與享受…等等。對小寶寶而言,牛奶變成了愛,生理的需要已然轉變為心理的。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蔣興儀
在拉岡的脈絡下,欲望(desire)首先必須要區別於需要(need),以及區別於需求(demand)。
需要(need)是屬於生物學的,例如,我餓了,需要食物。需求(demand)是屬於情感的,例如,我需求他人給我愛。這兩者都是因為主體有了匱乏和欠缺,所以想要追求某個實質或抽象的對象,來填補主體的欠缺,獲得滿足。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
作者:蔣興儀
「不滿足的滿足」經常出現在所謂的「XX狂」身上,例如,追求狂、購物狂、美食狂等等,以下舉例說明。
有個男人花了很多心思去女人,只要是他看上眼的,他就會費盡心思去追求她、討好她。不論她怎樣地拒絕他、鄙視他,他都不放棄,繼續耐心以對,用盡奇招,花個一年半載也不在乎。但是,一旦追到手之後,這個女人成為他的女朋友,兩人正式交往,不到幾個月的時間,他就會藉故跟她分手。因此,他追女人的時間,永遠比他交女朋友的時間還要長的多。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作者:蔣興儀
學生問我:「老師,你為何老是談母親?心理分析不是都在談父親嗎?」這是個好問題。
佛洛伊德確實大量地討論伊底帕斯情結,但卻是把它當成一個要被分解的棘手問題。也就是說,父親所代表的是霸權、是支配、是壓抑,我們無法單純地對抗它(對抗只是另一種臣服),而必須要徹底擺脫它。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作者:蔣興儀
那天看探索頻道,看到一個有趣的假設與實驗,是關於外星人的。很多人宣稱他曾經有遇到外星人的經驗,包括:看到前所未見的詭異光影,聽到不曾聽過的奇特聲音,眼前出現許多比夢境還要虛幻的景象。
針對此,科學家提出假設:這一切,其實只是因為腦波受到強烈電磁波的干擾而已,並不是因為外星人。由於那是人類平常無法體驗或想像的感受,令人感到陌生與驚慌,因此他們推斷那是由非地球人類的外星人所導致。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蔣興儀
第二個問題,「虛無」到底是「無」還是「有」?
這個問題涉及到造成主體之分裂的【原因】。是什麼東東能夠打穿主體的同一性之核心?是虛無,人與虛無遭逢,虛無帶給他死亡。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作者:蔣興儀
鈺山的問題問的很好。問題有兩個:1.一個組織或團體是否能以「虛無」作為其中心? 2.「虛無」到底是「無」還是「有」?
先談第一個問題,這是關於我先前提到的「心理分析即是社會心理學」的問題。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作者:蔣興儀
一、心理分析為何要討論悲劇
悲劇與社會暴力相關,心理分析試圖譴責並分解此一層面。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作者:蔣興儀
聖嚴師父在他的遺囑中,提到關於法鼓山機構的組織領導人等問題,他引用了一句佛說:「我不領眾,我在僧中」。這句話道出了一個領袖和組織共同體之間的絕妙關係。
「我不領眾,我在僧中」乍看之下,指的是沒有一個外在的領袖,沒有一個站立在我們面前的物質肉體的領袖;但是卻有一個內在領袖,有一個在我們心中的精神實體的領袖。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作者:蔣興儀
與母親的原初分離,才是我們的「絕對過去」,一旦想起了它,承擔了它,我就進入虛無,「我」就死了,再也無法建構任何自我保護的幻象,再也無法執著地擁抱著一個「我」。
幻象背後是一無所有,但是這個一無所有,卻很豐富。它帶來了我的分裂、我的虛無、我的死亡、我的自由。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作者: 蔣興儀
心理分析對於過去很重視,但是,究竟是哪一種過去?心理分析究竟要我們去回溯什麼樣的過去?想起來是為了要遺忘它、保留它、穿越它,還是接受它?
傳統上,以及教科書上,一直告訴我們「無意識記憶」這個概念。它指的是,在意識當中無法被記起的某個痛苦事件,被保留在無意識當中,並沒有被遺忘,時時刻刻以各種方式跑出來干擾我們。例如,徵狀、溜口、夢等等。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