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本書的奇怪命運
維瑟爾(Elie Wiesel)在《夜:納粹集中營回憶錄》最後的作者序中,提到關於此書之命運的奇怪現象。
他在四十七年前要在法國與美國出版此書時,一再被退稿,導致它把大量的書籍內容一刪再刪、一改再改,好符合當時的閱讀市場。後來,勉強由某個有勇氣的出版社出版之後,此書獲得好評,但叫好不叫座,銷售量很差。讀者普遍的反應是:讓我們下一代背負著過去的苦難,沒有意義。
然而,時至今日,奧茲維茲卻成為文化主流,特別受到學生歡迎。大量的虛構與學術出版品出現:歷史紀錄、電影、小說、戲劇、研討會、展覽等,硬體的紀念碑紀念館也蔚為風行,並引發大量參觀人潮。
作者自己並沒有特別著力去分析這個奇怪的現象,只是淡淡地給了個大概的理由:可能是,大眾逐漸認知到,劫後餘生的人數日漸遞減,想要趕快分享即將消失的記憶。
我認為,這個現象蘊含著豐富的討論空間,尤其蘊含著我們這個「後創傷年代」的種種對創傷之態度。從不願談論到蔚為流行,背後的心理都是可探究的。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下列這兩則新聞,同一天被刊登出來,相比較之下,是一種極大的反差。
太魯格號的司機員蔡崇輝先生放棄了他可以逃命的三秒鐘,也就是放棄他的性命,作了一個果斷且勇敢的決定,用那三秒鐘挽救了好幾節車廂的乘客。我不認為這叫做「堅守崗位」,堅守崗位只是表示他對工作負責到底或盡忠職守,彷彿他在意的只是工作而已。這樣的稱讚並不到位。
不是這樣的,他的勇敢不是來自於忠誠,而是來自於倫理之善,他對於正義的理解遠遠超過在哈佛大學課堂上關於「一場正義之旅」的所有討論。對他而言,這當中沒有選擇,不需要遲疑,只有一個義無反顧的唯一決定。他體現了康德倫理學最為精粹的精神。我只能用短短的文字 向蔡 先生至上最高的敬意。
比較之下,當天網路新聞的下面一則,則是極大的反諷。這名黃姓男子居然可以無緣無故地只為了自己的私慾,任意加諸痛苦在他人身上,殺害陌生的他人。雖然他的惡行是病態的,還不及於納粹那種超我之惡,但是從中仍然可以看見他對於「自我」的貪、嗔、癡,只不過僅僅局限於小我而已。
我一向不討論這種例子,因為這種惡很容易辨認,誰都知道那是惡,不需要花費唇舌去說明。只是因為這則新聞剛好與了不起的 蔡 先生排在一起,凸顯了兩者的巨大反差:一個完全放掉自我,一個極度執迷於自我。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朋友問了個問題。
「最近我一直回想起一種情況,就是當兵的時候一直覺得很瞧不起軍隊長官,覺得他們根本不配相應他們職務所賦予他們的權力,但是當跟總司令講話的時候,很明顯地感覺自己心跳加快、聲音些微顫抖。」
「我的問題是,假設Paulo Freire所說的,『沒有壓迫的理想』是有可能達到的,那就個人的層面而言,要怎麼學習面對權威?而這樣的理想在心理機制上的根據是什麼?」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心理醫療界有一個流傳已久的笑話。我和朋友一起搞笑,把它加以改編。改編之後的版本,會讓這個笑話的討論,更具有豐富性,各自是要檢視客觀取向治療法和主觀取向治療法,兩者的弊端。
看看大家還有沒有其他的改編版本,請告訴我。
【原版】
一位案主去找心理醫師。
案主:「我的床底下有一隻鱷魚,我很害怕。」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海綿寶寶向派大星解釋捉迷藏遊戲怎麼玩。派大星聽了他的解釋之後,似乎有了解意思了,並且罕見地用很學術的語彙解釋了捉迷藏的含意(這令人想起電影《三個傻瓜》中的某個片段),然後兩人便開始玩捉迷藏。
一開始,派大星一下子就找到海綿寶寶。然後,換海綿寶寶來找派大星。但是,海綿寶寶翻遍了整個比奇堡,也沒有找到派大星,他不服輸,拼命一直找一直找,把其他人的家裡都搞得亂七八糟了。他找得眼睛布滿血絲,也沒有找到,他不相信自己會輸給派大星。
最後,海綿寶寶放棄了,而派大星自己出現,海綿寶寶跟他說:「你贏了,你是最會躲藏的人,你最會玩捉迷藏了。」沒想到派大星卻回答說:「什麼是捉迷藏啊?」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篇主要是回應〈他人-寵物,自我-寵物〉一文中,Audopt所提出的看法。
關於Audopt一開始所說的,沒錯,的確要區分一下「一般的喜愛」與「需要被分析的愛」。前者只是一種交往的人之常情,沒有需要特別去討論。但是,喜愛的程度加劇之後,兩人之間的倫理關係出現顯性或隱性的暴力,就會變成後者。
Audopt從愛的關係來討論,這是一個關鍵的路徑,我就跟著走下去吧。我的主張是:愛不是掌控。(至於愛「是」什麼?先慢點談,先說愛「不是」什麼,比較容易釐清。)掌控的愛正如Audopt所說的,「窒息的愛或變質的愛」。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海綿寶寶有一集叫「寵物秀」。
描述海棉寶寶帶著小蝸去參加寵物秀競賽,為了和其他寵物一較高下,他幫小蝸做了各種檢查、清潔、美容、裝飾等工作,打扮得光鮮亮麗。誰知道當天在競賽會場中,評審碰了小蝸最不愛被碰觸的蝸牛底盤,牠就咬了評審。然後,小蝸爬上講台,用喵喵語對所有寵物發表了一段慷慨激昂的談話,引起所有寵物憤怒的共鳴,紛紛開始表示向主人抗議的動作。
這段故事看起來很單純,是說當我在寵愛小動物時,用各種「為牠好」的方式對待牠,其實只是想要把牠拿來炫耀,滿足我自己的虛榮心,我並沒有顧慮到牠。因此,寵愛其實只是一種壓迫。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下面是一位朋友對於自身跳水經驗的表述。這類的自身經驗現象,是非常好的分析題材,從中可以探討許多哲學問題與心理分析問題。「從現象到分析」一直都是我們從日常生活開始思考的途徑。
我把這篇當成題目,要問大家的是:
1.「害怕跳水」這件事,重點是在「害怕」,還是在「跳水」?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某次的課堂上,一位學生作專書報告,報告的是佛洛依德的《一個幻覺的未來》。她在報告之前說了個笑話,作為開場白(雖然不知道這個笑話和這本書有何關聯,不過也不要緊,不是我要分析的重點)。
笑話的內容是這樣的:
「一個恐怖分子和一個牧師死掉之後,見到了上帝。這兩個人分別被上帝判為要上天堂與下地獄。只不過,是恐怖分子該上天堂,而牧師得下地獄。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同學在〈去標籤化:勇於「不了解」〉這篇文章中,問了我一個問題:「喝星巴克、吃哈根達斯、用蘋果等,算不算是一種標籤?」這是個好問題,將標籤化的概念與日常生活聯繫起來。
我們每個人都有各式各樣的習慣。有人愛吃雞排,有人只吃肯德基的雞排,有人則非凱悅大飯店的雞排不吃(其實我並不知道凱悅有沒有雞排)。這些習慣來自於我們對口味或品味的…堅持(說好聽的)或固著(說不好聽的)。口味或品味是用來滿足自己,讓自己從中獲得快感,獲得嘴巴的快感或是心理的快感。
如果說,我們一直堅持某些店家或品牌,寧可餓肚子也不吃路邊攤的雞排,一定要坐車去台北凱悅吃。那只能說,我們願意讓自己被這些習慣、快感所驅使,我們願意為這些固著花費時間、心力、金錢。這裡沒有所謂的好或不好,沒有什麼可追究的價值或倫理問題,也還不至於形成為一個可討論的「標籤化」問題。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荒謬,一直很難清楚地說明它。當我們說:「好荒謬啊!」或「簡直是荒謬透頂!」這時,彷彿是把它拿來當作譴責的術語,把它跟諷刺或批判聯繫在一起。但我認為,荒謬即便具有諷刺或批判的意味,那也只是表層而已。它的意涵非常豐富,它不是「荒唐或可笑」,不只這樣單向與單調。
荒謬的情境會令人產生一種奇怪的感受,這種感受通常無法用現有的情緒形容詞來描述它,總是需要把一大堆形容詞拼湊起來,像是:令人哭笑不得、又想生氣又覺得好玩、又想大哭又覺得開心、臉上三條線地不知所措、愣在當下瞠目結舌等等。它是一種在一般禮儀習俗的體面表現「之外」的態度與感受,也是一種在任何既有定義「之外」的態度與感受。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把騷擾和幽默聯繫起來。兩個看起來很遠的東西,其中有著隱晦的關聯。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感到被他人干擾。例如,坐在圖書館裡,明明其他地方還有許多空位,但是卻有某人在緊鄰著我旁邊的座位坐下來,我覺得被干擾了。然後,他不僅坐下來,還一直發出奇怪的聲響,嘴裡不停地嘖嘖嘖,原字筆不停地喀喀喀,我更是覺得被干擾了。甚至,他開始有意無意地碰到我,雖然他一直說對不起,但我已經嚴重地感受到自己被騷擾了。
除了被他人干擾或騷擾之外,我自己也會有意或無意地影響到他人,騷擾他人。例如,當一個群體小組合作要完成一件工作時,我拼命努力地做,極力想要把事情做完美,每當有人出現缺陷或瑕疵,我便立即跑去修補。對工作夥伴而言,我不知不覺地給了其他人過大的壓力,讓人家心裡不舒服,我騷擾了他人。甚至,有時候我什麼也沒做,我的存在本身對他人而言,就是一種騷擾,就是讓人家看不順眼。例如,我姊姊很討厭我,只要她和我一起在客廳,她就想要找我的麻煩,她就很想找機會罵我。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面是最近看到的兩段關於「騷擾」的卡通,描寫得很細膩。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有意或無意地,去騷擾他人或被他人騷擾。請問,「騷擾」對我們有什麼作用呢?
一個是蠟筆小新。
雙葉幼稚園出去旅遊。晚上睡覺時,小新跟風間睡在隔壁鋪,小新一直朝著風間的耳朵吹氣。
風間很不高興,問他在幹嘛?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課時帶領學生讀《最近比較煩》當中的某些章節,以下是我寫的簡要導讀。
在每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厭煩」的意涵略有差別,但都是指「人對於自身之存在的一種虛無感受」。這樣的感受其實很常見,幾乎在每個人身上都曾經出現過。但是它之所以值得被討論,乃是因為:當我們採用某種方法想要逃避厭煩、擺脫厭煩時,我們往往會讓厭煩變得更加厭煩,變得愈發不可收拾。 最終,讓我們的生命情境變成極端糟糕的狀態。
為何人會對於自身的存在感覺到厭煩呢?尤其是自從現代時期之後,「上帝已死」的呼籲讓人們驚覺到:我們無法再依賴某個超越者來支配我們的生活,我們必須由自己來承擔上帝消失之後,在我們身上所留下來的裂隙與虛無。簡單來說,上帝是個「有」,而上帝一旦不再了,我們將會深刻體驗到我們自身處於「無」的情境。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紀傑克的笑話很多,有些笑話挺難解的。下面的這個笑話,放在不同的脈絡,有不同的解法。請問,可以放在怎樣的例子與脈絡去解釋呢?
多年前,在莫斯科所舉辦的畫展上,有一幅畫,畫的是一個年輕男人和列寧的妻子一起躺在床上,這幅畫的標題是《列寧在華沙》。看畫的觀眾困惑地問:「列寧在那裡呢?」導覽員說:「不是已經標示了嗎?列寧在華沙啊,他不在莫斯科。」(所以他的妻子偷情)。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一位在當老師的好朋友最近分享了他的心得給我。這份心得是一樁少見的、極有深度的倫理學反思,不僅反映了所謂「開放式老師」易犯的錯誤,更反映出社會上所謂「人權主義者」的某些盲點。他的故事是〈我不想成為他,但偏偏…〉的另一種版本,也可以作為〈結構性問題與燈下黑〉的舉例。
這位朋友是敎高中 公民的 老師,他教學很靈活,不僅重視觀念,也很重視學生實際生活中的公民素養與人權實踐,當學生對於學校某些規則或限制感到不合理時,他總是站在學生那一邊,為他們爭取權益,滿足他們的要求。他認為,這是一種學生人權觀念的教導與培育。
因此,他在學校彷彿是個鬥士,以「人權」之名到處在各種大小會議中嗆聲,也老是和學校行政人員起衝突。但他不以為意,他認為,自己在做的事情是對的,他在反對有權力的壓迫者,也幫助學生了解發聲抗議的重要性,體會到制度是可以被改變的。他期待讓學校成為一個沒有壓迫者的理想人權校園。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出個問題給大家玩玩。
海綿寶寶有一集是章魚哥變成怪物,因為海綿寶寶亂用生長激素,把章魚哥變得好巨大,變成大怪物。
有趣的地方在於,當比奇堡的居民們看到大怪物章魚哥時,先是一陣驚恐,想要攻擊並驅逐他。但是海綿寶寶說:「他是個好怪物。」於是居民就同意看看章魚哥是否是個善良的好怪物。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老師,我大概再整理一下問題的癥結:會有網路成癮的問題,在於我想逃避自己遇到的困難。雖然可以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我會有 「曾經因為做一份作業、閱讀一篇文章、聽老師一席話,而感到開心,是那種心情整個打開、綻放的那種開心」),但是,可能是太想除掉我不要的部分(現在的課業),所以我連想要的也都放棄了(也可能是因覺得自己還得顧著不想做的事,無暇顧及想做的事),所以開始出現網路成癮的問題。我大約是在大二上開始慢慢發現我不喜歡現在讀的東西,但是我執意要讀完這四年,但是卻清楚自己不喜歡,所以我是不是應該告訴自己要撐下去?
--------------------------------------------
阿明,你能發現到「可能是太想除掉我不要的部分(現在的課業),所以我連想要的也都放棄了」,這一點很難得,也很重要呢。因為花了太多的力氣去「對抗」,使得自己沒有多餘的心力去做別的事,不是很划不來嗎?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下是過去與學生的談話,徵得談話人同意,用假名呈現,作為教材之用)
老師,我試圖去了解一些我的行為,以及對於課業的態度,然後去找出我很可能在躲避的問題。
有些時候我會覺得很無聊,但卻不想做任何一件事情。訂好了計畫要努力自學英文,但卻總是辦不到。我有網路成癮的問題,我並不是覺得玩電腦很有趣,就算覺得無聊,沒什麼感覺的時候卻還是不制止的想要上網。看到課業上的東西會覺得很反感,但考試前我還是逼迫自己一定要讀書。就算獲得了不錯的成績也不會有太開心的感覺,只是覺得鬆了一口氣。我漸漸理解我對現在所學的東西沒有熱忱,而且有些知道自己比較喜歡什麼,但是不確定。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蔣興儀
前面所做的種種鋪陳,主要是針對「政治正確」之概念,提出各種正反辯析。這些鋪陳為的是要問一個問題:究竟,我們對於政治正確該抱持怎樣的態度?以及,它將引領我們做出怎樣的倫理思考與判斷?
「政治正確」的原意是要阻止暴力,提醒我們要對於那與我們相異、具有異質性的他者(Other)予以尊重。它所強調的層面倒不是武力或肢體上的鮮明暴力,而在於語言文化或觀念思想上的隱晦暴力。因此它會藉由許多語詞或名稱的糾正,來發出「禁絕歧視」的警訊。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