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篇主要是回應〈他人-寵物,自我-寵物〉一文中,Audopt所提出的看法。

 

關於Audopt一開始所說的,沒錯,的確要區分一下「一般的喜愛」與「需要被分析的愛」。前者只是一種交往的人之常情,沒有需要特別去討論。但是,喜愛的程度加劇之後,兩人之間的倫理關係出現顯性或隱性的暴力,就會變成後者。

 

Audopt從愛的關係來討論,這是一個關鍵的路徑,我就跟著走下去吧。我的主張是:愛不是掌控。(至於愛「是」什麼?先慢點談,先說愛「不是」什麼,比較容易釐清。)掌控的愛正如Audopt所說的,「窒息的愛或變質的愛」。

 

「掌控的愛」有兩種:高姿態的掌控,低姿態的掌控。

 

1.掌控的愛第一種

 

第一種,高姿態的掌控,以自戀的投射方式來進行。

 

我愛他的方式是,把一個理想形象放置在他身上,期望他成為那個理想形象的樣子。那個理想形象打哪兒來的?就是我自己的理想自我Ideal-Ego,是我期望自己能夠達到的完美樣子,我把它投射在他身上,強行讓它變成他的理想。

 

眾所皆知例子就是:某些父母對兒女的期望。爸爸期望兒子變成運動國手(完成爸爸當初失落的夢想),或是媽媽期望女兒變成偉大發明家(儘管媽媽現在已然是個知名科學家)。不論父母自己本身有沒有接近那個理想形象,對待兒女的結果都一樣。

 

這種掌控之愛的邏輯是:「我愛你,我想要你變成我的樣子,因為我愛自己」。如Audopt所說的,「我看不到對方的存在」,我只是把他當成一個對象或客體(object),用他來滿足我自己,我一心只想著證成自己的存在,他只是我用來進行自戀投射的一個可有可無的影子而已。(試想,理想形象其實已經是一個想像的影子了,而他居然是這個影子的影子!)

 

2.掌控的愛第一種

 

第二種,低姿態的掌控,以自我犧牲的方式來進行。

 

我愛他的方式是,自己委曲求全地全力配合他。他想要有一個賢淑老婆,我就努力培養優雅氣質;他想要高高在上,我就言聽計從;他想要被寵被疼愛,我就極力發揮母性;他想要表現任性,我就假裝苦惱

 

這樣的例子也不算少見:一輩子承受霸道丈夫的小媳婦、被寵壞的孫子指揮使喚的阿嬤、在家中表現懦弱無能的爸爸

 

與上一種情況相反,在這裡,我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對象或客體(object),儘量滿足他、餵飽他、成全他。我讓他以為自己是個支配者,但實際上,真正的導演才是我,是我安排了他的角色。

 

這種掌控之愛的邏輯是:「我愛你,我想要你不再改變(甚至變糟),因為這樣你才會需要我」。比起前一種,這種愛更難以察覺其中的變質或窒息之處,因為表面上看起來並沒有壓迫他人,反而是無限制地順服他人。這種「以順服的方式來進行掌控」的愛,並沒有顧慮到他人,關愛者的心裡深處仍然是只想著自己。

 

3.戒除「滿足」,敞開自我

 

不論是「自戀投射」或「自我犧牲」,問題都出在「滿足」上面。

 

第一種自戀投射的人,他直接就表現出只想滿足自己的樣子。而第二種自我犧牲的人,比較迂迴,他假裝了解對方想要什麼並且拼命去滿足他,但最終仍是要滿足自己。

 

 為什麼需要滿足?

 

 Audopt說的好:「其目的是在將破碎的自己找回來,想要回到整全自己的一種機制。」但如何詮釋這句話,將會導向不同的結論,一種是我所反對的美國自我心理學的結論,另一種是我所傾向的紀傑克-拉岡的心理分析的結論。

 

想要滿足自己,用各種東西(尤其是愛)把自己填滿,那正是因為,察覺到自己不是滿全的,自己是有裂隙與破碎的。因此,用各種心理機制想要迴避這一點:我的存在是個匱乏(lack)。針對這個深刻的覺察,解決的方式並不是要去「找到對的方法來填滿」,而是「根本不要去填滿」,接受自身存在之匱乏(lack of being)

 

當然,這中間還有一段很長很長的過程,就是心理分析的治療過程。如果能夠做到接受自身存在之匱乏,那麼,我不會用「破碎」來形容自我(因為破碎好像必須要指向整全),我會用「敞開」來形容自我(敞開對比於封閉)。

 

因此,我要修正Audopt最後那句話,這句話對我而言,說對了一半,也說錯了一半:「只有我們將這些內心的衝突與受傷放回自己身上解決,才能真正的回到整全自我。」將它改寫為:「只有我們將這些內心的衝突與受傷放回自己身上解決,才能真正的敞開自身,接受自我的非封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