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農為何要強調「心理政治學」(psychopolitics)?
法農提出批判的心理學,要探索心理學的政治化。這樣的政治化,有三種形式:(1)把心理學的概念放到政治架構底下,看到心理學如何被社會歷史文化所限制。(2)用心理學的經驗去說明權力的運作,了解該如何介入由權力所滲透的生命。(3)將心理學的形式聯繫於政治行動,作為對權力的抵抗。
討論人類主體性的問題時,必定關聯於心理學,即同一性的問題。我們不能把心理學脫離於特定的社會、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脈絡。心理學並不只是屬於個體的,它在權力運作的關係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法農聚焦在殖民權力下的心理生活,是因為日常的心理經驗,被用來作為政治侵略的工具,強化其效果。殖民者的壓迫與暴力,要獲得支撐與延續,必須靠著被殖民者個人的心理同一性來運作。個體的意識、社會的制度,兩者不是分離的,一起作用才會產生效果。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魏建國導讀,蔣興儀整理,2013.4.19
本週閱讀:Slavoj Žižek的〈Neighbors and Other Monsters〉,出自《The Neighbor》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魏建國導讀,蔣興儀整理,2013.3.29
本週閱讀:Slavoj Žižek的〈Neighbors and Other Monsters〉,出自《The Neighbor》
一、問:在Zizek那裡,它者的課題為何重要?
答:生命中有個它者,將導致我這一生永遠不會跟我自己一樣,這是很棒的。讓我能跟隨我的欲望,欲求跟自己不一樣。這種不一樣是存有being上的,而不是知識論的,不是腦袋想要,就可以做到的。是我的存有讓我做到的。
自從海德格以來就有這樣的想法。存有Being跟它自身不一樣,所以我也可以跟我自己不一樣。因為我來自存有Being,一開始存有Being就通過它者把它的差異給了我。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魏建國導讀,蔣興儀整理,2013.3.8
本週閱讀:Slavoj Žižek的〈Neighbors and Other Monsters〉,出自《The Neighbor》
一、問:康德式的綜合活動,會引發什麼問題?
答:康德式的綜合活動、我思,若被解讀為沒有生產力、無法發展,那是因為只有把它放在知識論底下。若是放在美學這邊,相反地,康德的我思是有生產力的。主體不再只是去認識對象,而是去創造對象。綜合就是創造,主體將對象的同一性、統一性給生產出來。那麼,針對自我呢?我也能認識我自己,進而創造我自己。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問:p.73,誰是自由的?自由是誰的?
答:自由不是我的或主體的自由,而是他人或它者的自由。將我的自由予以解構,恢復它者的自由。自由不是依照我的自由意志,而是讓它者存有。
它者不是另一個自同者,而是陌生人。最重要的是,它者這個陌生人沒有同一性,擁有的卻是陌異性strangeness。擁有陌異性的它者是陌異者。雖然TI並未顯題地區分出「陌生人」和「陌異者」之間的差別。我們仍試圖將stranger翻譯為「陌異者」,一個具有陌異性的它者。
六、問:為何要區分「陌生人」和「陌異者」?
答:用「陌生人」和「陌異者」的區分,可以增加對它者的理解。海德格分析過「人是陌異者(das-unheimlich / the strange) 」,這句話當中的the strange有下列兩種解釋。(1)陌生人stranger:我當他是陌生人,我讓他自由,與他保持距離,他擁有同一性。(2)陌異者the strange:我敢於接受他之中的陌異性,我不能掌握他,他沒有同一性。這不只是說,我不認識他,更意味著,他也不是他自己。在TI中,它者仍然是(1),因為有上帝在他人的臉上(illeity祂性,指上帝的一種他異性)。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問:不同的大小寫other是指誰?
答:p.71,The other qua other is the Other,小寫的other是指上帝,大寫 Other是指他人或它者。用透視法的觀點來說,上帝離我們很遠很遠,所以它很小,而且我無法對它負責。而他人或它者離我很近,上帝在他的臉上陳顯,所以大寫,並且我必須對他負責。列維納斯的意思是,上帝隱退,但它現在顯現在他人臉上,作為倫理學的要件。
二、問:讓他存有let him be是對它者的倫理態度嗎?
答:let him be之中的let…be是什麼意思?讓-存有,讓他實存、讓他自由、讓他如其所是,be my guest。這類似海德格某個概念:泰然處之Gelassenheit。
我的自由、我的自發性對它者是暴力,我要讓他自由、讓他存有,就必須壓制我的自由。有人說,Levinas沒有自由的主題,其實有。只是自由不是主體的而是它者的。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六、問:我與它者之間的不對稱,與一般所說的上下關係不對稱,有何不同?
答:上下關係的不對稱(老師與學生、上司與下屬等),是在自同者界域之中的不對稱,只是權力分布不同而已,它是可衡量的不對稱,而不是這種與它者之間的「不可衡量的不對稱」,更不是「結構上的不對稱」。因此,列維納斯不會用the highest,這只是自同者界域的、可衡量的高度,他所使用的是 Most-high,是指它者、絕對者那種不可衡量的高度。
七、問:它者之臉的倫理學關係,如何變成了沒關係?
答:絕對在這邊,在它者臉上。彼岸不是在那邊,是在這邊,而讓這邊很大,成為絕對高度、深不可測。絕對者在它者臉上神顯所造成的絕對化效果,以至於把原本我和他人之間的關係免除掉了(我們再也沒有關係了)。列維納斯為了避免非倫理的暴力,便在他人身上加碼,讓他變得越來越重要,但是,反而把他給推走了。儘管他離我很近,但依然是無限距離,倫理學豈不是變成是不可能的?列維納斯這條路行不通。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魏建國導讀,蔣興儀整理,2012.12.21
一、問:今天是預言的末日,大家知道基督教的末世論(eschatology)有何種意義嗎?
答:escha-有界限limit、極限extreme的意思。末世論是說,時間、歷史到達極限嗎?是說,人是創世的高峰,高峰終結,歷史沒了,時間沒了嗎?這豈不是很悲觀嗎?阿岡本(Giorgio Agamben)在《剩餘的時間》一書中說,基督教的末世論若還有當代意涵的話,不是the end of time ,而是time of the end of time。時間會終結,表示終結之後開始的一種時間,終結之開始,它開始了它自己的終結。這是彌賽亞的第二種時間,時間的平方。而這不會是悲觀的,the One即將到來,即使不來,我們也已然準備好。
二、問:末日、末世論,這和我們讀書會有何關係?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八、問:無條件開放意味著不需要做什麼嗎?(穎茜)
答:是的,這說不定更有效。用一種做的最少的方式,做的最多。用丟掉的方式,作倫理行動:doing the least, to act the least。有一種聖徒性saintness,不是宗教的聖徒,它不求回報,什麼都可以丟,尤其是丟掉自我。(登峰:如果一開始就想做聖徒呢,那就不叫做不求回報。)
九、問:形上學的運動是超越的,是什麼意思?
答:超越transcendence有三個意涵。(1)超越者transcendent,是指上帝,傳統上指的是超越界,而這個世界則稱為內在性。(2) 超升trans-ascendence,上帝進入世界,在他人臉上神顯,他人立刻通過他的臉把這個世界墊高(但不是另一個世界)。超越者不在彼岸,在他人身上,在臉上。(3) 外越ex-cedence,是指主體,我不在我自己之中。朝向他,我這個自同者、總體性要破碎,我無條件、無限制地敞開。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魏建國導讀,蔣興儀整理,2012.11.16
一、問:TI,p.34,什麼叫做adequation?(哲學史小辭典)
答:主體的視覺看到東西,和主體的觀念相一致,就是adequation符合。知識論的符合說,來自於柏拉圖。不過,符合說使得柏拉圖成為他自己的背叛者,他背叛了他自己的哲學,他早先講的是aletheia存有的真理、無蔽,但後來卻變成了adequation。我們區分(1)柏拉圖,他的穴喻四層,每一層都是aletheia真理、無蔽的不同展現。Levinas海德格擁抱柏拉圖。(2)柏拉圖主義,變成了理型eidos(所看到的桌子,符合桌子的理型,為真),無蔽被理型所取代,真理論述變成了符合說。Levinas和海德格批評柏拉圖主義。
二、問:形上學欲望所欲求的是非符合、非一致non-adequation?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六、問:既然是欲望,為何不會佔有?(穎茜)
答:形上學欲望不是本能,本能才是佔有。形上學欲望讓我可以為了他人,把我即將放到嘴邊的麵包縮回來,拿去給他吃。p.34第一段,不要用hunger,用generosity才對,是慷慨。欲望不做兩件事。一個是同一化(identification),給他人同一性,讓他跟我相似、一樣,壓制他的它異性。一個是佔有、據為己有(appropriation)。欲望不將它者同一化、不佔有它者,是因為他不自我佔有。例如,附佔有孩子,父母便自我佔有。我們總是藉由佔有他人來自我佔有。
七、問:為何要追求這種對他人慷慨的欲望?(戊求)康德的道德強調不可以有情感,Levinas為何反而去講欲望?(穎茜)
答:康德把感性sensual和感性性sensibility,歸屬為病理學pathology,意思是說在機械論的世界,我的在世存有是有侷限或有限制的limited,唯有犧牲掉這些有限制的東西,拋棄病理學的感性秉持無情apathy的態度才能算是義務。康德的義務是為了自己,是達成自律,是為了自己的道德尊嚴。而Levinas丟棄重要的東西,這樣的欲望是為了他人。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魏建國導讀,蔣興儀整理,2012.11.02
一、 問:TI,p.33倒數第9行以下,形上學欲望,有何作用?
答:自同者有自我,把它者給吸收進來。人吃麵包,自同者吸收什麼?自同者是看不見的食人族(cannibalism),他吃了它者,吸收掉它異性或變異(alterity)。(笑話插撥。旅客問導遊:這裡有沒有危險,聽說有食人族?導遊說:請您放心,很安全,因為上週我已經把最後一個食人族吃掉了。)食人,不再是那種原始的野蠻意涵,在現代,它是一種同一化他人、把自身的同一性強加在他人身上的暴力。然而,形上學欲望則是要朝向完全不一樣的東西,朝向絕對它者。(對照。P.39第二段,絕對它者是指臉,他人的臉上有上帝神顯。)我的形上學欲望要通過它者來達成。
二、問:形上學欲望朝向臉,聽起來是Levinas倫理學的解答?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八、問:他人沒有臉,那我要怎樣回應他?(穎茜嘉言錄)
答:這是個非常好的問題,涉及到:如何才叫做愛鄰人?一旦焦點放在他人之臉,則Levinas的責任,始終只能是一種不像責任的義務。Levinas講到臉的部份,是宗教倫理學,很素樸,不能真的稱為倫理學。我們中間會補充Zizek一篇文章,關於它者。Zizek反對Levinas的「臉」,如果他人的臉是上帝,則主體只能服從,無法去愛,沒有倫理學。Zizwk談到:他人是沒有臉的怪物monster,而那才是你要去愛的。
九、問:p.33第一段,形上學的移動movement,是一種怎樣的移動?
答:這一段給予形上學定義,形上學是朝向別的地方而移動,從熟悉之地、從在家居住,走向另一邊,走向未知之地。在家即是與自身在家being at home with oneself,熟悉之地會變成總體性,變成自同者。我在我自身之中,維持著我自己的熟悉度,維持我的自我。在家,會把世界吃掉、吞沒掉,世界就變成熟悉地帶,世界就沒有革命性了。朝向外於我自身的另一邊,是哪邊?我走出我家,開放向它者,我不與自身在家,離家 = 沒有自我。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魏建國導讀,蔣興儀整理,2012.10.26
一、問:TI,p.26最後一段,「無限性的觀念不是一個實體entity(對象、存有者)」,這是什麼意思?
答:「無限性的觀念」強調的是「無限性」,而不是強調觀念。無限性,沒有任何形式可以限制它,它溢流出所有可界定它的框架之外,它不可界定。所以無限性不是一個對象,它是非對象。上帝是無限性,上帝可不可以是一個對你顯現的對象?不可以,能顯現的東西,就不會是無邊無界。
二、問:什麼情況是無對象、非對象的經驗?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七、問:柏拉圖的理型,是一種無限性嗎?(哲學史小講堂)
答:柏拉圖所說的理型的理型,才是無限性。穴喻當中有四層,第一層是假象,第二層是自然、人工物等現象,第三層是數理存在,是理型。第四層是Agathon,是真理(寓言故事中的太陽),是善。三四層雖然都是理型,但唯有第四層的真理才是無限性。
八、問:第24頁,「這樣的(破碎)情境是由它者臉上的外在性或超越性所閃現的。無限性這個術語表達了超越性之概念的嚴格發展。」這是什麼意思?
答:無限有兩種解釋。In-finite,前置詞in否定有限的東西,Levinas不是這一種。他說infiniton,是指在有限之中有著無限。他人是高高在上的,他有高度,他是超越。那是因為他的老闆是上帝,他人之中有上帝,在他人的臉上可以看到上帝的神顯。所以,他人之所了不起,是因為他的後台老板很硬,老闆是上帝。他人臉上有上帝,忽然,世界就有了高度。然而,他人高高在上,是因為他的後台老板,老闆是上帝。與康德做區分,康德講「義務」,是主體導向的。而Levinas講「責任」,是它者導向的。義務不訴諸情感,將情感引入義務之中只是在乾涸的地上加了一點水。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魏建國導讀,蔣興儀整理,2012.10.12
一、問:為何Levinas認同的是倫理學,而不是形上學?為何他說倫理學優先於形上學?
答:對Levinas而言,倫理學和形上學是同一回事,他支持形上學,而反對存有學。因此,他的倫理學不是存有學,而是形上學。他認為存有學會把它者都變成同一的東西。他說存有是匿名的、無名的、非人格的、無人格的。我們對Being的經驗,會讓我們去人格化、非人格化。這種經驗描述是:前在於你面前的一條存有的長河,是一種「夜」的經驗,像黑夜般把你給吞噬掉,你被以一種恐怖的、暴力的方式,丟入到無差別的連續性當中。
二、問:形上學要處理什麼問題?(哲學史小講堂)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魏建國導讀,蔣興儀整理,2012.10.05
一、在後奧茲維茲的今日,Levinas的倫理思想有何重要性?不只是反省現代工具理性所造成的危機,更要回溯到兩千年之前,探問人之基本存在問題。
二、從前期的Totality and Infinity(迷宮的終點)到後期的Otherwise than Being(迷宮的起點),這兩本書呈現了Levinas思想的一個轉向:(1)前期重視它者、貶抑主體,(2)後期重申主體,在主體之中已經有它者,主體最後變成它者。
三、Totality and Infinity,先用簡略的對比替換:the same and the other。Totality就是自同者(the same)、自我(ego),主體(subject)、同一性(identity)等。Infinity就是它者(other)、異質性(heteronomy)、差異(difference)、敞開(opening)等。
四、自同者the same,總是只跟自己一樣,無法跟自己不一樣。這裡要談的就是「人」這個自同者。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海德格說,人是各種存有者(beings)當中最獨特的,人是「綻出之存在」。
意思是說,人不會只是關注著人自己本身,不會只是執守著人自己本身;人能離開人這個「自己」,能突破人這個「本身」。
這種離開與突破,所表示的意涵是,人願意迎接那些比人更大的東西,讓那些比人更大的東西進入人、越過人、貫穿人,讓人成為「綻出之存在」。那些比人更大的東西,便是世界,便是虛無,便是存有(Being)。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4. 心理僵化與社會偏見
當法蘭克波斯基女士以社會和政治的觀點來描繪一種社會心理學時,她補充了另一種情況。
有些受試者不具有任何一種社會偏見,他們是「完美的自由主義者」,他們將所有的男性都納為兄弟,他們認為我們不能把所有邪惡的特徵都集中在黑人、猶太人或任何其他少數民族身上。然而,儘管如此,他們仍是僵化的,因為他們拒絕正視所有人之間所存在的差異性,即使是關於群體居住地的差異,或早年接受不同教育的差異等,這些最明顯的情境性差異也同樣予以否定。這種抽象或僵化的自由主義者主張:所有的人都是同一(identical)的。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 從心理僵化到知覺僵化
此研究以11-16歲的1500名學童作為受試者,其中的120位被標記為「僵化的」。這些受試者表現出非常強烈的種族偏見和社會偏見,這些偏見證明了一種內在的分離:受試者承認與認知到的自身事項,以及受試者不承認、未認知、不願意正視的自身事項。
這個實驗設計了一堆問題,用來顯現「心理的僵化」,這裡有一些測驗問題的例子。實驗者要求受試者評價下列的面向:「人們可以區分為軟弱和強壯這兩個範疇嗎?」「老師應該要指定學生去做些什麼,或者老師應該要試著去發現學生想要什麼?」最後的那一句讓此測驗可以再一次發現受試者的威權傾向。還有:「女生只能學習關於家事方面的事務嗎?」另一個測驗的問句是:「我們應該要將所有的難民驅逐出境,並且把他們的工作提供給退伍軍人嗎?」最後:「做某事時,只有一種恰當的方式嗎?」具有心理僵化的受試者會立刻同意最後那項假定。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