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問:柏拉圖的理型,是一種無限性嗎?(哲學史小講堂)

答:柏拉圖所說的理型的理型,才是無限性。穴喻當中有四層,第一層是假象,第二層是自然、人工物等現象,第三層是數理存在,是理型。第四層是Agathon,是真理(寓言故事中的太陽),是善。三四層雖然都是理型,但唯有第四層的真理才是無限性。

 

八、問:第24頁,「這樣的(破碎)情境是由它者臉上的外在性或超越性所閃現的。無限性這個術語表達了超越性之概念的嚴格發展。」這是什麼意思?

答:無限有兩種解釋。In-finite,前置詞in否定有限的東西,Levinas不是這一種。他說infiniton,是指在有限之中有著無限。他人是高高在上的,他有高度,他是超越。那是因為他的老闆是上帝,他人之中有上帝,在他人的臉上可以看到上帝的神顯。所以,他人之所了不起,是因為他的後台老板很硬,老闆是上帝。他人臉上有上帝,忽然,世界就有了高度。然而,他人高高在上,是因為他的後台老板,老闆是上帝。與康德做區分,康德講「義務」,是主體導向的。而Levinas講「責任」,是它者導向的。義務不訴諸情感,將情感引入義務之中只是在乾涸的地上加了一點水。

 

九、問:他人之中有上帝,就是Levinas倫理學的要點嗎?

答:當然不是。他人最大、上帝最大、他人加上上帝最大,不論哪一種,都是相當保守的,用一個理所當然的超越者來證成倫理學,一點也不激進,所有的宗教幾乎都是如此。自從尼采之後,上帝已死,我們不需要最高準則來支撐。這時來談倫理學才顯得更重要與更艱難。要思考的是:它者之大,如何比他人、比上帝、或兩者相加都還要大。因此,由TIOB的轉向便顯得重要。

 

十、問:Levinas的轉向與自我批評,要點是什麼?

答:總體性破碎,在TI之中為何發展不出來?出來之後,為何卻又立刻補上無限性?直到13年之後才完全出來?Levinas為何要掩飾這件事?(1)「總體性破碎」比「他人之中有上帝」要來更有哲學內涵。Levinas早期有個靈光閃現的時刻。(2)但在總體之中,又放入「無限的上帝」,Levinas又後退了。(3)在我之中有破碎,但這不需要上帝,我不是自同者。Levinas到了晚期才發揮這一點。

 

十一、問:Levinas的轉向,對我們思考上的啟發是什麼?

答:當我們反省自己對它者的壓制與貶抑時,為它者恢復名譽,拔擢它者到最高的位置,是一種無效的作法,反而造就出其他的困擾。類似的當代情況是,當我們設法對抗與阻止全球化時,去拔擢本土化是無效的,本土化反而成為全球化的延伸或增強。能夠對抗全球化的,不是本土化,而是世界化。但這就要重新探究世界為何?世界化又是什麼?

 

十二、未來提到相關章節時,可討論的問題

(一)Levinas強調無限性或上帝,是否會縮減其倫理學的廣度、深度、激進性,畫地自限而為一種宗教倫理學?

(二)為何要強調「他人的臉」?為何要以「他人的臉」來強調一種神聖的神性向度?

(三)如果我們將它者置放在日常人際關係之中,直接聚焦在他人身上,甚至不講「他人的臉」,就真的能夠剔除掉有神論的色彩嗎?

(四)上帝是不是免除於(absolved from)關係之外?

(五)當上帝神顯在他人臉上時,他人是不是免除於關係之外?

(六)如果剔除由上帝所帶來的超越,那麼他人是否還免除於關係之外?若他人免除於關係之外,是否可以與他維持倫理關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