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國導讀,蔣興儀整理,2012.11.16
一、問:TI,p.34,什麼叫做adequation?(哲學史小辭典)
答:主體的視覺看到東西,和主體的觀念相一致,就是adequation符合。知識論的符合說,來自於柏拉圖。不過,符合說使得柏拉圖成為他自己的背叛者,他背叛了他自己的哲學,他早先講的是aletheia存有的真理、無蔽,但後來卻變成了adequation。我們區分(1)柏拉圖,他的穴喻四層,每一層都是aletheia真理、無蔽的不同展現。Levinas海德格擁抱柏拉圖。(2)柏拉圖主義,變成了理型eidos(所看到的桌子,符合桌子的理型,為真),無蔽被理型所取代,真理論述變成了符合說。Levinas和海德格批評柏拉圖主義。
二、問:形上學欲望所欲求的是非符合、非一致non-adequation?
答;他人擁有自我,我也擁有自我,他跟我一樣,可以相符合。但是,它者是non-adequation,我不可能與它相符合,它是我不能理解、不能認識的。這個命題可以有兩個走向。一個是討論它者,它是不可認識的、不可見的,這是什麼意思?(未來補充Zizek的文章會談到)一個是討論主體,那我呢,我是否也是不可認識的?(未來Levinas的OB會談到)
形上學欲望欲求它者,在這個欲求的過程,欲望不可被滿足,因為它者不給予理解。欲望是正面的、積極的,具有革命性力量的(特別是對Zizek而言)。它沒有意識型態、沒有負擔,它不可滿足、也不尋求滿足。
四、問:理解它者有什麼不好?(建熹)
答:去理解它者等於是想要讓欲望獲得滿足,不僅把它者縮減為他人,也讓我自身的欲望消失。它者一旦被縮減為他人,它的陌生、怪異就沒了,它僅僅只是一個我可以掌握的對象而已,它變成同質、同一的東西。
五、問:要激發形上學的欲望,用強大的動力朝向它者,這要如何維持(建熹)?如何表現(穎茜)?
答:充滿奧秘的人,我想不想接近他?直覺上我們會回答:不可認識的東西會吸引我、誘惑我,我早就已經朝向它了。但是,Levinas認為,它的不可預期性,會令我害怕,所以我才要用形上學的欲望作為動力,去接近它。表面上看起來,我好像很願意接近不熟悉的人,抱持著開放,但Levinas說那是假的,那是有限度的、有條件的開放,一旦稍有變化,我會縮的比誰都緊。開放open,就不是毫無保留的敞開opening。寬容,一定不是無條件的好客。因為我們都還不是真正的敞開、好客,所以才要用形上學欲望朝向它者。
六、問:p.35什麼是to die for the invisible?
答:我對它者毫無保留的敞開,是一種死亡經驗。我以對他人開放,作為我的無條件性,我可以為他人犧牲。(補充,希臘時期的條件性是以最普遍的存有者來作為所有事物的存在以及認識的基礎。中世紀哲學的條件性是以上帝這個最高存有者來作為一切的基礎。現代哲學的條件性是以無條件者來作為一切的條件。)
七、問:為他人犧牲,這是否違反人性之中的自我保存(戊求)?
答:我把這句話修改一下,就容易理解了:to die invisibly for the invisible。以一種不可見的方式去死to die invisibly,是一種行動act的方式,它比跳下五層樓更難、更可怕。它不是to die physically物理性的,它不是見血的死亡,而是處於巨大的焦慮狀態,拋下自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