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國導讀,蔣興儀整理,2012.11.02
一、 問:TI,p.33倒數第9行以下,形上學欲望,有何作用?
答:自同者有自我,把它者給吸收進來。人吃麵包,自同者吸收什麼?自同者是看不見的食人族(cannibalism),他吃了它者,吸收掉它異性或變異(alterity)。(笑話插撥。旅客問導遊:這裡有沒有危險,聽說有食人族?導遊說:請您放心,很安全,因為上週我已經把最後一個食人族吃掉了。)食人,不再是那種原始的野蠻意涵,在現代,它是一種同一化他人、把自身的同一性強加在他人身上的暴力。然而,形上學欲望則是要朝向完全不一樣的東西,朝向絕對它者。(對照。P.39第二段,絕對它者是指臉,他人的臉上有上帝神顯。)我的形上學欲望要通過它者來達成。
二、問:形上學欲望朝向臉,聽起來是Levinas倫理學的解答?
答:電影或小說中的英雄為何不死?會安排一個救星裝置,在危急的時候有個契機出現,解救英雄。Levinas的上帝就類似這個救星裝置,用來拯救他的倫理學,這個裝置很老掉牙。若沒有此裝置,沒有上帝,倫理學才會面臨最大的倫理考驗,才可稱為倫理學。
三、問:笛卡兒要證明上帝存在,Levinas是否也要證明上帝存在?(戊求)
答:有三種上帝。Levinas的上帝(1)不是宗教的上帝,宗教的上帝是一種肯定神學。(2)不是哲學的上帝,哲學論述中的上帝是自因,例如:不動的動者、第一因、絕對觀念等。前面這兩種都是理性主義的,不論是宇宙論論證、存有學論證,都只是停留在去論證「上帝是否存在、上帝是什麼的問題」。Levinas 的上帝(3)是神秘主義的(類似埃克哈特Meister Eckhart所說),是否定神學(negative theology),甚至可以說是無神論的上帝。Levinas不會說上帝死了,他的主張是無神論的去存有學(de-ontology)。意思是說,「上帝的問題」不能以存有學的方式來問,遠大於、遠超出於「上帝是否存在、上帝是什麼的問題」,上帝的問題遠遠優先is,上帝比is更大更多。他人臉上有上帝,是一種無神論。
四、問:神秘主義,聽起來好像很貶抑?(哲學史小辭典)
答:一般人對比於理性主義,會使用非理性主義(ir-rationlism)一詞,這是一種貶抑的說法。但是,西方的神秘主義(例如,一朵玫瑰沒有為甚麼,沒有原因。)不是非理性主義,而是強調「無理性」(non-rational)的東西,是超出理性,是理性無法涵蓋的。因此,要小心區別於一般人使用「神秘主義」這個概念,一般人是以非理性主義來設想它,像是多神論的「有拜有保佑」、泛神論的萬物有靈論等,這種神秘觀甚至不能說是一種「主義」,並沒有提昇到神學層次。西方的神秘主義是會去「穿透」理性主義的,仍是在一神論的脈絡下談論無神論。
五、問:p.34第二行,形上學欲望朝向它者,是要透過它者來滿足欲望嗎?
答:不是的,形上學欲望朝向它者,但它者無法完成、無法滿足這個欲望。欲望(desire)不同於需要(need)(心理分析分的更細,有三層:need、demand、desire)。需要可以被滿足,當我吸收、占有了我所需要的對象時,可以使我被完成(completed)(如柏拉圖饗宴篇講到的男人女人各是一半,相互完成),使我被滿足。但是,欲望不可以被滿足,不會被完成,因為我所面對的不是一個單純的對象,它是一個它者,它直接使得此一欲望絕對不可完成。簡言之,我擁有形上學欲望,我渴求著它者,因為它者無法滿足我。正是因為不滿足,我才要這麼做。(補充,Levinas總是從它者來界定倫理學概念,總是以它者優先,以它者來考量。不是我對他有責任,而是他把責任指派給我。自由是誰的?是它者的。愛是誰的?是它者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