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蔣興儀

這週的讀書會,跟學生簡單介紹心理分析的倫理學。

心理分析的倫理學不只是專業倫理守則,不只是談論分析師之「職業」的保護條件。它更關心分析師要把案主引導到哪裡去,以及何時才能達到分析之終結。亦即,怎樣使得案主走出診療室之後就不再回來。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蔣興儀

弗洛伊德說,「原初失落的母親」乃是我們人類「普遍的原初認同」,並且,正是因為此一原初對象的喪失,才後續地構成了父親的法則,構成了我們社會的象徵秩序。

弗洛伊德的這個說法,到了當代詮釋者的手上,有了不同的轉變,使得哀悼和憂鬱兩者的價值被顛倒過來。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作者:蔣興儀

哀悼(mourning)與憂鬱(melancholy),這是一組弗洛伊德提出來的對比。他最初提出的解釋已經被認為是「老式的」,亦即,他的後繼者把這對比做了不同的變化。弗洛伊德的解釋即便不那麼令後繼者滿意,但他的原始概念還是非常受到重視,大家都是站在他的肩膀上,才能長出自己的翅膀。

藉由這組對比,我要講述三個段子。分別涉及此一對比如何從個人議題發展為社會文化議題,如何從對憂鬱的貶抑發展為對憂鬱的崇尚,以及其中出了什麼問題。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蔣興儀

學生經常問:「死亡驅力」是什麼?

佛洛伊德的「死亡驅力」很歧異,以致於出現了各種解釋。主要的有兩種,要嘛認為它落後於生命驅力(因為它破壞生命),要嘛認為它服務於生命驅力(因為它的破壞是要帶來新的生命)。前面那種說法,挺常識的,不必佛洛伊德,誰都可以說得出來。後面那種說法,則是中了黑格爾的毒太深。這兩種都不是拉岡所主張的。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蔣興儀

這兩天因為需要找資料,翻閱了傅柯(Foucault, M.)的《臨床醫學的誕生》,很佩服傅柯對於醫學史的細緻討論。當然,他的目的不在於歷史,而在於透過一種歷史探究的方式,深入剖析十九世紀至今的「臨床醫學」之論述,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形成為什麼樣子。

由於「臨床」醫學重視經驗的觀察與累積,這是他們建立自身論述的方式,因此,傅柯的重點之一是要檢討現代的「再現」(representation)之觀念,亦即,以「觀看」或「凝視」來規定對象(object)的性質。傅柯說:「臨床醫學既是對事物的一種新切割,又是用一種語言把它們接合起來的原則。這種語言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實證科學』語言」。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蔣興儀

一般人會以為,心理分析和教育學的對象不同,心理分析處理的是具有心理病理徵狀的案主,而教育學則是針對普通的正常大眾,兩者充其量是技術上的相互應用。這樣的區分只是從現實的執業狀況來看待這兩個領域,並沒有真正地討論到它們所關心的對象之性質,也沒有深入探究這兩個領域的理論與實踐之關係。

我們應該從更廣泛的人文科學之角度來看,心理分析和教育學都關心「人」的樣貌與發展,也都積極地對人提出解釋與說明,即它們共通地交會於「主體」之理論根據。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引用自Amazon網路書店


Jacques Lacan and Education: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Donyell L. Roseboro(2008)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問:心住何處即住?
答:住無住處即住


用拉岡的「主體之分裂」
我把這兩句話翻譯為西方的語彙,如下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作者:蔣興儀

回應RR的問題,針對高一生的公民與道德教育,拉岡的「超我」之概念可以用下列幾個命題來討論。

一、 前言:當代的戰爭與暴力源自於「超我」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nothing will have taken place but the place itself

這句詩句我無法光光地翻譯,我認為要依照所解釋的脈絡來翻。因為其中涉及到take place這個詞的雙關意涵。

不同的理論家分別給予它不同的脈絡地位,有人用來解釋宗教的無神論,有人用來解釋存有的敞開之境,有人用來解釋歷史的真理,有人用來解釋主體的真實狀態...。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