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劇作家索福克里斯(Sophocles)為伊底帕斯家族寫了三部膾炙人口的劇作:《伊底帕斯王》(Oedipus the King)、《伊底帕斯在科隆納斯》(Oedipus at Colonus)、《安蒂岡妮》(Antigone)。

第一部《伊底帕斯王》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主要是說伊底帕斯的出生與成長,他如何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一步步地落入神喻的預言,犯下弒父娶母的罪行,並且在知道真相之後挖出他自己的雙眼。

第二部《伊底帕斯在科隆納斯》則是說瞎了眼的伊底帕斯,失去了王位,被放逐而流落到雅典附近的科隆納斯,身邊只有女兒安蒂岡妮陪伴著,雅典人本來也要驅逐他,但最後被他的言論給說服而接受了他。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蔣興儀

學生問我:「伊底帕斯為何不自殺?」這個問題問得好。它有兩個要點,一個是關於伊底帕斯本人此一行動所代表的意涵。另一個則是關於我們觀眾的期待。

伊底帕斯為何不自殺?自殺是羞愧,是贖罪,是逃避。念念不忘於他所經歷的一切光榮、歡樂、悲慘、痛苦。包含了強烈的愛嗔癡。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蔣興儀

上次的讀書會,跟學生討論的是:我們剛出生時的原初無助狀態。正好可以回應RR在「無助而不攀附」當中所提出的問題:怎樣才是不去攀附任何東西的無助狀態呢?

喪失所愛之人的無助,其實早在我們的生命之初就已經發生過了。當我們還是小小嬰兒的時候,母親的第一次離去,就是我們面臨絕對無助的時刻。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RR在《門徒》中問道:
當我們面對一個大家公認的壞蛋時
要不要多做點什麼呢?
如果不是「積極干預」(我直接消滅他)的話
就只能「冷漠裝瞎」嗎?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蔣興儀

從拉岡的觀點來看,第三種「正義上癮者」才是我們容易陷入的錯誤。那是超我之心理機制的絕佳展現。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作者:蔣興儀

最近看了爾冬陞導演的香港電影「門徒」。是部好片,值得推薦。講的是警察臥底當毒販的故事。劇情緊湊頗有張力,但張力絕不是來自於那種聳動煽情的元素,而是透過人心的精緻描繪,展現在戲劇內部的張力。與好萊鄔電影大不相同。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蔣興儀

前兩天的讀書會,跟學生們討論的是,當我們失去所愛之人時(對方過逝,或是離去),若我們無法正視與面對此一情況,無法對此一失落達成悼念,便會產生憂鬱(melancholic)的應對方式。憂鬱將帶來一連串的心理糾纏,是以下要詳細分析的。

所愛的人離開我了,我不僅悲傷、痛苦、心揪、沮喪,更重要的是,我忽然之間,感到強烈的無助(helpless)。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作者:蔣興儀

承接上一個段落。比起伊底帕斯「情結」,伊底帕斯「悲劇」的問題就截然不同了。

當伊底帕斯發現自己弒父娶母的罪行之後,他才達到徹底的自我認識,他才知道自己先前所認識的那個人根本不是他自己。此時,他深受打擊,他過去的整個生命被顛覆,並且被瓦解了。由於這一切並不是他故意的、有意識的行為,因此,他陷入莫名的、深沉的焦慮。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作者:蔣興儀

接下來的兩個段落,我要討論的是,伊底帕斯「悲劇」不同於伊底帕斯「情結」。這裡先談第一個段落:伊底帕斯「情結」。

佛洛伊德的「伊底帕斯情結」探究的是男孩的戀母以及女孩的戀父過程,並說明男孩解決了此一情結,認同於父親,進入社會規範。而女孩沒有解決此一情結,她停留於亂倫的戀父當中,沒有發展出適當的超我。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蔣興儀

對紀傑克而言,無論是哀悼或是憂鬱,都不是適當的主體態度與行動。主要的原因在於:【喪失(loss)不是匱乏(lack)】

哀悼是接受喪失,將喪失安置在適當的社會象徵位置中,不受它干擾。哀悼或許能為我們帶來情緒的平衡與緩和,但它並未深入去探究喪失對象的性質,只是以懷念的方式遺忘了它,這只是一種消極的平衡與緩和。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