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蔣興儀

在拉岡討論鏡像(mirror image)的文章中,一開頭他就說:由鏡像所獲得的經驗,「帶領我們對立於任何來自我思(Cogito)哲學的論題」。(Lacan, 1977:1)所謂對立於「我思」哲學,是為了要廢除我思而強化非思或不可思的要素嗎?而所謂「對立」於我思哲學,指的是兩兩相對的相互對應或對弧,還是由轉移或偏移所帶來的主體之顛覆呢?

由於鏡子的介入,使我得以站立在影像之前,兩者彼此地面面相對。鏡中的影像形成了一個「理念我」,此一完美的自我形象捕捉並掌握住我,讓我戀棧於它,為了它而向它呈現,往前投身於它並回歸於它。當海德格陳述主體如何以前置的方式來確定他自己為其自身的根基時,在拉岡這裡,我們看到了:自我的根基乃是在於鏡像,鏡像前置我。這密切關聯於他如何解讀笛卡兒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翻譯者:蔣興儀

  轉移是由Charlotte Bühler(E, 5)所發現的,指的是一種特殊的同化(identification),經常可以在幼小兒童的行為中觀察到。例如,某小孩打另一個同齡小孩的左臉,然後摸著他自己的右臉哭喊著想像的疼痛。對拉岡而言,轉移說明了自我與他人之混淆固存於想像性同化之中。倒轉(inversion)(從右到左)進一步證明為鏡子的功能。

  轉移也是偏執症(paranoia)的證明:攻擊和反攻擊是「以一種絕對的同等」而連在一起的(Lacan, 1951b:16)。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翻譯者:蔣興儀

 拓樸學(最初是由萊布尼茲(Leibniz)稱為分析位置(analysis situs))是數學的一個分枝。它處理的是在空間中連續形變的情況下,其不變的性質。這些性質是連續性、接近性、劃定界限。拓樸學之中的空間概念是一種拓樸的空間(topological space),它不是由歐幾里德幾何學(二維或三維空間)所限定的,甚至不能說它是具有維度的空間。拓樸的空間因此除去了所有與距離、尺寸、面積、角度等的關係,而只是奠基於封閉性(closeness)或鄰近性(neighbourhood)的概念。

  弗洛伊德在《夢的解析》中以空間的隱喻來描述心靈,他引用Fechner, G. T.的看法:夢之行為的場景不同於清醒的觀念生活;並依據此說而指出了「心靈的位置(psychical locality)」之概念。弗氏謹慎地解釋說,這個概念純粹是拓樸學的,絕不可將它任何解剖學的形式相混淆。(Freud, 1900a: SEV, 536)他的「首要地誌學(topography)」(在英文中通常是關涉於「地誌學的系統」)將心靈區分為三個系統:意識(Cs)、前意識(Pcs)、無意識(Ucs)。而「次要地誌學」(在英文中通常是關涉於「結構的系統」)則將心靈區分為:自我、超我、原我等這三個代理者。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翻譯者:蔣興儀

「超我」一詞直到弗洛伊德作品晚期才出現,首先是在《自我和本我》中被引進的(Freud, 1923b)。在這部作品中弗氏介紹了他所謂的「結構模式」,將心靈區分為三個代理:自我、本我和超我。然而,裁決和指責自我的道德代理之概念,早在他提出超我之前的其他作品中就可以發現,例如,檢查的概念。

  拉岡對超我的討論首先是出現在關於家庭的文章中(Lacan, 1938)。其中他清楚地區分了超我和自我理型Ego-Ideal,在弗洛伊德的《自我和本我》中這兩個術語似乎是交替地使用著。拉岡說超我的原初功能是去壓制性對母親的性欲望,以作為伊底帕斯情結的解決。他跟隨弗洛伊德而主張,超我是來自於伊底帕斯的向父親同化,但他同時也涉及到Melanie Klein關於超我的古早形式的母親源頭之論題(Lacan, 1938:59-60)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翻譯者:蔣興儀

在弗洛依德的作品中,昇華是一個過程,力比多被轉向導入到明顯非性欲的活動中,像是藝術創造和智性工作。因為過多的性欲能量必須以社會不可接受的形式(倒錯的行為)或是以精神官能症之徵狀的方式被卸載,因此昇華具有社會可接受的脫逃閥門之功能。此一觀點的邏輯結論即是,完全的昇華意指所有倒錯和精神官能症的終點。然而,弗洛依德關於昇華的論點很多是不清楚的。

拉岡在1956-60的研討班裡討論了這個概念。他跟隨弗洛依德強調這個事實:社會承認是此概念的中心要素,因為只有當驅力被導向到具有社會價值的對象時,驅力才可以說是被昇華了(S7, 107)。正是社會共享價值的面向讓拉岡將昇華概念連繫於他的倫理學討論(S7, 144)。然而,拉岡對於昇華的說明也在下列幾點上區別於弗洛依德。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翻譯者:蔣興儀

弗洛伊德首先使用「壓抑」一詞,是指不願意將被壓抑的記憶喚回到意識中。因為心理分析治療正包含了這樣的回憶,所以此一詞彙很快便用來指稱那些由治療產生並打斷其進程的所有障礙:「凡是干擾工作進展的便是一種抵抗。」(Freud, 1900a: SEV, 517)抵抗顯現其自身的方式是,主體違反了說出他心中每件事的「基本規則」。

 雖然抵抗一詞從一開始就出現在弗氏的作品中,但到了1910到1920這段期間此概念逐漸開始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心理分析的理論中它產生了降低分析治療效能的後果。結果造成自我心理學不斷強調克服病患抵抗的重要性。拉岡強烈抨擊這樣的轉變,他說這樣很容易就把心理分析導向為一種「審訊的」(inquisitorial)模式,而將抵抗立基於病患的「根本之病態意願」(fundamental ill will)之上。(S1, 30)這樣一來便忽略了抵抗的結構本質,並將分析縮減為一種想像的二元關係。(E, 78; Ec, 333ff)拉岡同意分析治療包含「抵抗的分析」,但只有在「知道在何種層面之上回答應該要被拋出」(S2, 43)的情況下這個詞彙才能夠被正確地理解:換言之,重要的是分析者應該要能夠區分他的介入首先是導向想像界還是導向象徵界,並且要知道在每一個治療的時刻裡何者是適當的。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翻譯者:蔣興儀

壓抑是心理分析理論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指的是一種過程,透過此過程,特定的思維或記憶被逐出意識,並且被禁閉在無意識中。弗洛依德首先是藉由對歇斯底里病人之健忘症(amnesia)的研究才引出了壓抑過程的假說。稍後。他區分原初壓抑(對於絕無法意識到其源頭之某事物的「神秘」遺忘)和次級壓抑(具體的壓抑行為,曾經可意識到的某些觀念或知覺藉由此行為而被逐出意識)。由於壓抑並不摧毀它所標定的這些觀念或記憶,只是將其限制在無意識中,因此被壓抑的質料總是傾向於回到一種被扭曲的形式中:癥狀、夢、說溜嘴等(被壓抑之物的回歸)。

  對拉岡而言,壓抑是使得精神官能症(neurosis)得以區別於其他臨床結構的基本運作。有鑒於精神病(psychotics)的foreclose和倒錯症(perverts)的disavow,只有精神官能症會壓抑。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翻譯者:蔣興儀

  弗洛依德在《超越快樂原則》中提出了關於重覆衝動(Wiederholungszwang)的最重要討論,將其和死亡驅力(death drive)連結起來。弗洛依德安置了某種會不斷去重覆的基本衝動,為的是要解釋特定的治療資料:主要是指主體一次又一次使自身陷於悲慘情境的傾向。它是心理分析的基本原則:一旦人忘記了衝動的源頭時,他便只能注定重覆某事,而心理分析的治療卻能夠幫助病人去回憶,因此而打破重覆的循環。

  拉岡在50年代初期的作品中,重覆的概念與情結(complex)連結在一起:某種使主體重覆且強制地再-演出(re-enact)的內在化社會結構。此時,拉岡經常將弗洛依德的Wiederholungszwang翻譯為automatisme de répétition,這個詞是從法國精神病學(Pierre Janet, Gaëtan de Clérambault)那兒借來的。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翻譯者:蔣興儀

  回憶(recollation/reméoration)和回想(remembering/mémoration)都是象徵的過程,拉岡將其對比於想像現象的追憶(reminiscence/réminiscence)。不過,回想是指某些事件或符指首次被註冊到象徵記憶(memory)中的行為,而回憶是指某個事件或符指被召喚或想起的行為。

追憶是指對過去經驗和情感的再體驗,使得情緒和經驗再次被結合起來。拉岡強調,分析的過程並不以追憶為目的,而是回憶。在此意義之下,它不同於布羅爾(Breuer, Josef)發明的「淨化方法」(cathartic method),後者強調藉由對特定創傷事件的再體驗來釋放病因。在心理分析的治療中,既使喚起強烈的記憶確實可能會伴隨著情緒的釋放,但這並不是分析過程的基礎。拉岡也將追憶連結於柏拉圖的知識理論。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翻譯者:蔣興儀

弗洛依德認為,心靈首先是完全由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所規制的。將先前滿足的記憶以一種幻覺的貫注(cathexis)來尋求經驗上的滿足。但是,主體很快便發現,這種幻覺並不能解除他的需要,因而被迫「形成在外在世界之中的真實環境之概念。」(Freud, 1911b: SEXII, 219)一種新的「心智運作原則」因此被引入(「現實原則」),它修正快樂原則並迫使主體採取更為迂迴的路線來達成滿足。然而,因為現實原則最終的目的仍是各種驅力的滿足,則可以說:「現實原則替代快樂原則並不意味著要罷黜快樂原則,而只是要保護它。」(Freud, 1911b: SEXII, 223)

  從早期開始,拉岡就反對這個他稱之為「現實原則的素樸概念」。(1951b:11)亦即,他拒絕將任何人類發展的解釋奠基於一個未受質疑的「現實」觀念之中,將其視為客觀且自我-明證的既予物。他強調弗洛依德的立場在於:現實原則最終仍要服務於快樂原則;「現實原則是快樂原則的延遲行動。」(S2, 60)拉岡因此挑戰如下的觀念:主體已經達成了區分現實與幻想(fantasy)的絕對正確之手段。「現實並非確實在那兒,使得我們一頭闖入了歧途之中,沿著它讓快樂原則的運作來引導我們。事實上,我們從快樂之中製造現實。」(S7, 225)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