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鄙視:「輕視」和「不屑」(上)
我要談兩種「鄙視」。其中一種是不好的、糟糕的「輕視」心態,又可以分成兩種:鄙視者居於高位而看不起低位者;鄙視者居於某種認同,而看不起非我族類。另外一種則是好的、有益的「不屑」(或不齒)態度,是鄙視者基於價值立場,去輕視那些背德的行為。不過,這一種也有可能出問題。
一、軟弱:輕視他人
兩種鄙視:「輕視」和「不屑」(上)
我要談兩種「鄙視」。其中一種是不好的、糟糕的「輕視」心態,又可以分成兩種:鄙視者居於高位而看不起低位者;鄙視者居於某種認同,而看不起非我族類。另外一種則是好的、有益的「不屑」(或不齒)態度,是鄙視者基於價值立場,去輕視那些背德的行為。不過,這一種也有可能出問題。
一、軟弱:輕視他人
「自戀」之嬗變(四):今日自戀現象的社會根源
四、延伸:今日自戀現象的社會根源
前面都講理論,這一段要講當今的實際社會現象。我先區分個人病理學和社會病理學。
在個人病理學方面,要問:自戀者有什麼錯?倘若他只是沉溺在自己小宇宙中,頂多就是沒有人際關係或社會關係,或是常與週遭的人產生一些不愉快的相處,或是不參與社會,如此而已,算不上對社會有害的大問題。因此,自戀如果是個嚴重的「症狀」的話,根據精神病理學,會依DSM-V手冊來處理他個人內在的生命史問題。
「自戀」之嬗變(三):紀傑克(S. Zizek)
三、紀傑克(S. Zizek):從「想像性同化」到「象徵性同化」
拉岡鏡像理論的重點在於「疏離」,把「自我」從折疊狀態給攤開來,拉出了外在與內在,解釋了一組心理結構的交錯運作(類似「莫比烏斯帶」Möbius strip)。不過,這組結構是封閉的,它被侷限在由自我和鏡像所構成的封閉迴圈中,它沒有涉及到社會。我們要問的是:「完美」的定義或標準,是從哪裡來的?是誰定義的?形成自戀現象的社會背景是怎樣的?紀傑克擅長於把心理分析帶入社會,站在兩位前輩的肩膀上,他進一步發展了拉岡的「想像性同化」(imaginary identification)和「象徵性同化」(symbolic identification)。
「自戀」之嬗變(二):拉岡(J. Lacan)
二、拉岡(J. Lacan):鏡像構成了「疏離的認同」和「偏執的認識」
佛洛伊德用「水力學」隱喻的「心理能量」來討論自戀,當一方越被貫注(自我這方),另一方就越缺乏(對象那方)。然而,拉岡則是用「鏡子」隱喻的「凝視」來討論自戀,展開了另一番天地。
拉岡的鏡像階段(mirror stage)理論,描述了幼兒早年第一次看到自身鏡像時的狀態,說明人類如何利用鏡像來「建構自我」,亦即,自我不是「內在生成」的,而是「外在形塑」的。鏡像階段理論,有三個要素,兩個運作,一個結構。
「自戀」之嬗變(一):佛洛伊德(S. Freud)
朋友問我,在社群媒體發達的今日,常看到有人自拍成癮、高頻率上傳,或是頻繁發文、期待被按讚。他問我說:這種期待被別人關注的現象,可以說是一種「自戀」嗎?如果是的話,是否今日的科技發展,會使得自戀情況越來越嚴重?
這個問題有兩個焦點,一個是「社群媒體」,另一個是「自戀」。我先不談「社群媒體」,它的狀況較複雜,牽涉到科技、傳媒等,還有各種不同程度的現象,需要具體的案例來輔助。我比較有興趣於「自戀」的理論。了解理論後,或許才能進一步判斷適用於哪些社會現象。
什麼叫「自戀」(narcissism)?這是一個很普及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愛上自己,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過度的孤芳自賞或自我感覺良好。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希臘神話的納希索斯(Narcissus)故事:這位美男子因為太驕傲而遭受到神的懲罰和咀咒,在河邊看到自己的倒影後而迷戀上倒影,顧影自憐,最後香消玉殞,化成水仙花,永駐岸邊。
我目前只是概略描述了「自戀」,而沒有作出一個精確的定義,是因為底下我要採用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拉岡(Jacque Lacan)、紀傑克(Slavoj Zizek)各自的理論解釋,來更細緻地陳述它。最後,我討論兩個當代的自戀現象。
《寄生上流》:貧富不均是一個「皆輸」的社會
近來好幾部韓國影片,其社會批判的深刻程度都相當高,我想,跟他們的實際社會狀況是有息息相關的。《寄生上流》是一部關於貧富不均的好電影,網路上有許多影評,也介紹了詳細的影片內容,我在這裡就不再重複這些影片內容,而想探討一些課題。
一、「寄生」的兩個層次
相對剝奪感,和有問題的「正常或自然狀態」
鮑曼(Zygmunt Bauman)在某篇文章中,討論到對於「不正義」的感知。他區分了「相對剝奪感」(relative deprivation)和一種未被反思的「正常或自然的狀態」。他認為,當事人只是產生「相對剝奪感」還不夠,因為背後還有一層預設的「正常或自然的狀態」沒有被反思到。
我在這裡把「相對剝奪感」稱為「主觀的不正義」。然後,進行對比,能夠反思到「正常或自然的狀態」其實本質上乃是不正常與不自然的,我稱為「客觀的不正義」,或「主體的不正義」。
一、主觀的不正義:相對剝奪感
愛恨兩可:從心理分析看《逃出絕命鎮》的種族主義意涵
大家都知道《逃出絕命鎮》(Get Out)是一部描寫種族主義或種族歧視的驚悚喜劇電影。網路上有很多影評,也介紹了本片的許多趣味伏筆和巧思安排。這是一部非常適合用心理分析來解讀的電影。我在看這部電影時,正好讀到Derek Hook對於種族主義的解析(Hook是解析Frantz Fanon),可以用他的理論來討論這部電影,電影也為他的理論提供了鮮活的範例。(為了書寫方便,我直接採用「黑人」一詞,而沒有使用「非裔美國人」一詞,雖然我知道這樣會比較政治正確)。不過,我的討論,有些已經超出了電影,作出其他的延伸。
很簡短地介紹一下電影的劇情。非裔的黑人男主角Chris到白人女友 Rose的小鎮家中拜訪女友父母,這其實是女友Rose的誘騙計謀。許多白人賓客都同時來到Rose家作客,公開的宴會結束後,白人們私底下舉行競標會。要被競標的拍賣品乃是非裔男主角Chris健壯的身體,這些白人意圖將自己年邁或殘障的身體,用腦部移植手術跟他交換。Rose的媽媽是擅長催眠的心理師,負責用催眠將非裔男主角Chris給困住拘禁。而Rose的爸爸則是擅長腦部移植的外科手術醫生,負責動刀。過程就是描述Chris怎樣被誘、被囚,以及怎樣脫逃。
一、愛恨兩可、偏執
足球流氓:兩種解釋
英國的「足球流氓」(Football Hooligans)是一個引人注目的奇特現象。新媒體《轉角國際》有一篇張鎮宏先生寫的〈英國病:足球流氓,英格蘭紳士的暴力變身〉,將來龍去脈介紹得很詳盡,值得參考。我在這裡就不再贅述它的現象。簡單來說,它是一種與足球競賽相關的群體暴力行為,球隊的支持者具有高度的內部凝聚力,向外會對其他隊伍的支持者進行攻擊。甚至,不僅止於對立性的攻擊(攻擊其他城市或國家的球迷),也經常產生沒有理由的、任意的街頭胡亂破壞行為:喝酒、打架、鬧事、砸店砸車等。
針對這樣的行徑,只是用「瘋狂球迷」來形容他們,似乎對他們無法有更多的理解。下面所要討論的是:足球流氓文化的形成背景和群體心理狀態是什麼?他們為何如此?分別有兩種解釋。
一、Llosa:文明的壓抑,以及對壓抑的反撲
怨恨的政治:嫉妒和偏執
一、兩種「政治化」:怨恨、憤恨
對Zizek而言「袪政治化」(不行動)是不好的,這樣的群眾因為無力或無能於改變現狀,而安於受害者的位置。由於外在力量實在太過結構嚴密與強大,只好退縮或妥協,想辦法讓自己在惡劣的環境下稍微舒適一點就好。雖說是出於無奈,但是在「袪政治化」的妥協與縱容之下,現況便永遠無法改變。
然而,「政治化」(行動)一定就是好的嗎?不盡然,也可能更糟。Zizek區分了兩種「政治化」的模式:怨恨模式、憤恨或義憤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