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個實例

 

關於〈己所欲「不」,施「勿」於人〉以及〈我知道什麼是服務學習嗎?〉兩篇文章,我的一位朋友提供了一個她在醫院工作的例子。

 

朋友在醫院的癌症中心工作,工作的內容是向民眾宣導要進行癌症篩檢,這是一項服務性的推廣工作,因為篩檢是免費的,目的是希望民眾重視自己的健康,隨時檢查各種癌症的警訊。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問題意識

 

清華學院的標語是「先成為人,再成為公民,然後士農工商」。就「成為公民」這個目標來說,清華學院希望要能夠在住宿教育當中打開公共領域。但是,「怎樣叫做打開清華學院的公共領域呢?」這才是一個最難回答的問題。

 

很多哲學家和社會學家都在談「公共領域」之概念,像是哈伯瑪斯、海德格、傅柯、鄂蘭等人,每個人的解釋內涵不同,也賦予它各種不同的要素。我在這裡無法全部都談,那樣對我來說太難,對讀者而言也會消化不良,我只粗略地取用「溝通與理解」這個要素。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海綿寶寶的卡通不是只有擾人的笑聲,還有許多細膩的心理分析與社會文化分析,不少橋段都是可以一再閱讀的。

 

有一天,蟹老闆看到駕訓班教練泡芙阿姨,對她一見鍾情,便展開行動想要追求泡芙阿姨。老式男人的心態,就是用物質來討好女人,蟹老闆叫海綿寶寶去買東西給泡芙阿姨。一開始,只是聽到泡芙阿姨提到某樣東西,就立刻叫海綿寶寶去買回來。到了後來,只要蟹老闆自己想到什麼,就命令海綿寶寶立即去買,買了很多很多的東西,卻不見得是泡芙阿姨想要的。

 

但是,蟹老闆是個超級守財奴,他買了東西之後,立刻又非常心疼花掉了心愛的錢錢。所以,他一邊哀求海綿寶寶去幫他買東西,一邊又責罵海綿寶寶花光了他的錢。如此,週而復始。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前言

 

一般所看到的團體,依據其團體目的以及任務的性質不同,大約可分為兩種模式。一種是以「領導者中心」的模式,另一種則是「去中心」的模式。

 

這兩種模式各自有其優點與缺點。對我們而言,要考慮的是,在一個服務學習的小組進行過程中:(1)領導者如何讓兩種模式都能夠發生?(2)領導者如何判斷,何時該運用哪一種模式來運作?(3)領導者在這兩種模式當中,各自扮演了怎樣的角色?(4)在不同的模式之下,領導者和成員自身會產生怎樣的心理變化?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任何一種教育行為或教育實踐,它的背後都有某種對於「人」的預設(教育者本身不一定清楚地知道這個預設),這樣的預設就叫做「人類圖像」。後續的教育目的(成為怎樣的人)和教育歷程(要經過何種過程),乃是靠著這樣的人類圖像而衍伸出來的。

 

「成為怎樣的人」不同於「如何成為自己」,前者是要去探討各種教育實踐背後的人類圖像,而後者已經有了某一種清楚的人類圖像之預設。「自己」這個概念來自於現代的主體性哲學,自笛卡兒之後,由「自我」所代表的自律性主體才被標舉出來,它只是在浩瀚的人類歷史當中,某一個時期所生產的某種預設而已。

以下,簡單列舉數種人類圖像,其中或許會有一些交集或重疊。

 

一、柏拉圖的洞穴寓言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些都是從過去一些服務學習的課程中,蒐集到的同學提問與對話。這些問題相當重要,往下探索,會觸碰到服務學習的核心倫理觀念,每一段都是一個大課題。不僅向下探索如此,這些問題也可以向旁邊延伸,也就是說,每一個服學小組的特殊議題,若是加上這基本討論,都有可能更豐富。

 

這些對話都只是一長串討論當中的一小段而已,需要大家一起來加以擴充。同學可以問問自己,這些對話當中的問題,有多少是自己曾經想過的?這樣問的用意是要測試:「我知道什麼是服務學習嗎?」

 

-----------------------------------------

1.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針對「肥嘟嘟左衛門」,有位朋友發問:「我想到的是如果問題在於『你怎麼知道』的話,是否拉岡是要人反思,『欲望』是自己的『欲望』,還是他者的『欲望』?給予別人甚麼?本質上是要給自己,還是給別人?這讓我想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否等同於『己所欲,施於人』?若依拉岡的解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否犯了甚麼問題?」

 

這位朋友分析得非常好,回答了我的問題的前半部:「你怎麼知道」。以下是我的回應。

 

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關於學院、經費、階層化等討論,表示學生有意識到這個問題,這是個好現象。我的同事說了一段話:「我現在開始覺得這又是一個假議題了。所以與其要說資源分配造成階層化的現象,學院享有較多資源造成非院生的相對剝奪感。這樣不如來問:大學教育到底應該是什麼?或學院教育到底應不應該存在?之類的問題。因為這才是所有質疑的核心,而不是片面切割的空間或誰讓誰眼紅的問題。」

 

我認為這段話說的很好,把問題轉向另一個方向。我嘗試著跟隨這段話,提出我所想到的各種問題。我從三個角度來談階層化:資源、文化、心理,並且支持「心理階層化」的第二種方式。

 

一、資源階層化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聯想

 

這個故事令我聯想到許多與心理分析相關的討論重點。

 

第一,整個故事是透過小新讀他的作文而展開的。小新的敘事,把一個新的肥嘟嘟左衛門重新給創造出來,這類似於心理分析對於敘事的看法。只不過,心理分析的敘事屬於自傳式的(但是,誰知道肥嘟嘟左衛門不是小新本人或作者本人呢?)。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蠟筆小新的電影當中,有很多發人深省的小地方。可見得臼井儀人對於心理狀態的細微變化,是非常敏銳的。這令我聯想到,臼井儀人最後是否自殺?或許可以從電影當中尋找一些蛛絲馬跡,但目前我還無法處理。

 

「肥嘟嘟左衛門」的出現,是一個很特殊的英雄,他既虛又實,既邪又正,好像做了些什麼,又像是什麼都沒做。他原本是小新隨手畫出的一個圖樣,但是被博士撿到,以此形象設計成電腦軟體當中的一個強大病毒,後來被壞人拿去準備用來摧毀世界。博士讓小新進去電腦中阻止肥嘟嘟左衛門,小新對著肥嘟嘟左衛門說出了一段故事,這段故事是他的傳記,一旦故事說出來,便決定了肥嘟嘟左衛門是邪還是正。

 

一、故事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