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的時間性(二):拉岡(J. Lacan),預期的確定性

 

一、邏輯的時間

 

拉岡的《邏輯的時間》(Logical Time)這篇文章屬於早期作品。拉岡這個時期正在發展從想像界到象徵界的論述,需要從這個背景來閱讀。

拉岡反對現象學所區分的客觀時間(鐘錶)和主觀時間(主體意識),這種區分不夠用。拉岡認為主體的時間,並非都是主觀的,而是如邏輯推理那般,既具有推理的客觀性(主體和情境互動),也包含了主體和互為主體之間的辯證性建構(主體和主體互動)。因此,拉岡的邏輯推理,不是三段論的那種純粹形式性的邏輯(類似數學,非人的公式),而像是在棋局或遊戲中那種推理過程(需要人的參與)。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理分析的時間性(一):佛洛伊德(S. Freud),創傷的後遺性

 

一、佛洛伊德的愛瑪案例:創傷的後遺性

 

佛洛伊德前後對創傷提出好幾種解釋。最早發展的是「後遺性」(Nachträglichkeit / afterwardsness)概念,源自愛瑪(Emma)的案例。

愛瑪有歇斯底里的強迫症(hysterical compulsion),她無法獨自一人進入商店,這是由於12歲時的一段記憶。當時她去商店買東西,看到兩個店員在一起笑著,她受到驚嚇並衝了出去。她認為這兩個店員在嘲笑她的衣服,其中一人還對她產生了性吸引力。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解讀「三界域」之中的「想像界」(imaginary)

 

這一篇承接前一篇翻譯Zizek辭典的「真實界、象徵界、想像界」,但是稍微離開它,主要聚焦在想像界。Zizek對於拉岡的三界,有一種解讀,就是以相互交叉方式去形容每一個界域。例如:想像的真實界、象徵的真實界、真實的真實界。這樣下來,總共就有九種型態。在《Zizek辭典》的「真實界、象徵界、想像界」條目中,對於此有些說明,但並沒有一一解釋這九種,主要還是著墨在真實界,因為這個界域最重要。

辭典中,用了棋局的比喻來說明三者的關係:棋局的規則就是象徵界(架構、座標、骨架),每個棋子的形象和任務就是想像界(內容、血肉),干擾並推翻了進行中的棋局的元素就是真實界(真實界總是「闖入」)。這是個易懂且清楚的比喻。

人生就是一場大棋局,這三界也都一直在作用發生。例如,資本主義的各種規則就是象徵界;我們每個扮演的無產階級、中產階級、資本家(或生產者、消費者)等角色就是想像界;進行無產階級革命、推翻貧富不均的體制就是真實界的闖入。再例如,我們所經歷的各種考試規則、獎勵規則、競爭規則,就是象徵界的法則我們在其中扮演的勝利者、失敗者、打拼者、放棄者等角色,就是想像界的形象;消除競爭遊戲,建立平等的生存條件,讓人們不必絆足在競爭中,而能夠去做有興趣有價值的事,就是真實界的發生。而這依然關連於前一個資本主義的例子,競爭是資本主義的引擎。

我過去講了很多象徵界和真實界的關係(因為這個兩界域比較重要),很少討論想像界。由於有朋友提問,就把想像界整理了一下。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真實界、象徵界、想像界(Real, Symbolic, Imaginary):《Zizek辭典》翻譯

 

拉岡使用波羅米昂三環結(Borromean Knot)來描述存在的三重結構。這個結構在於,如果切斷其中任何一個環,則整個環結就會瓦解,而導致主體的精神疾病。然而,三環結可以透過引入第四個環神聖症狀(sinthome)(譯者:sinthome有「聖人」和「症狀」的意思),使得它可以在精神疾病的情況下被維繫住整合。神聖症狀(sinthome)可以獨特地從喬伊斯(James Joyce)的作品中被辨識到,其作品專屬地挪用了極爽(jouissance),因此而禁止了象徵界。三環結中每一個獨立的環都聯繫於三重存在的秩序:真實界、象徵界、想像界。Z闡釋了這三環結彼此間的關係,透過許多大眾電影,像是《異形》(Alien, Ridley Scott)《沈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Jonathan Demme)《驚魂記》(Vertigo, Alfred Hitchcock)等。

image

Zizek使用西洋棋的類比來解釋這三個秩序。象徵界的秩序就像是西洋棋所規定的走法,要依循它才能進行棋局。例如,國王只能在小方塊中任一方向行走,當它被將軍時,下棋者無法防守。這個規則編織成整個棋局的象徵界肌理紋路,沒有它,就無法進行棋局。在想像界的層面,每一個角色的輪廓都可以縫合於各自的象徵法則。例如,騎士的遊戲規則可以縫合於與它的輪廓最接近的馬的輪廓。然而,我們都知道,這組配對是偶然的,例如,騎士的輪廓也可以縫合於哈比人或是驢子的輪廓。當一個棋子遺失時,我們不正是常用一個簡單的東西來交換取代它,例如硬幣?「騎士」的名稱可以很容易就改成「驢子」,而不會損傷到各自的象徵性遊戲規則。最後,真實界則是指環繞遊戲所發生的偶然狀況,例如天氣、突然的中斷(電話響了、去洗手間等)、下棋者的技能組合等等。

用更精確的語彙來說,象徵界關連於規定主體欲望的法則領域。因此,象徵界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定位就是:在它之中法則要顯現。因此,主體欲望是大它者的欲望,是大它者的法則,大它者將主體構成為欲望。然後,象徵界具有獨一無二的責任,它作為法則,維繫了主體與原初大寫之物(Thing)的距離,大寫之物屬於真實界。我們在其中發現法則的位置,因此也是符指的位置,符指在象徵界中的地位,並沒有固定於與它的意指的關係。在這樣的拉岡式基礎上,Zizek建立了他的理論,在當代資本主義之下,象徵有效性的式微。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解讀「症狀」(symptom)

 

這一篇承接前一篇翻譯Zizek辭典的「症狀」,作一點我自己的說明。這個概念大家都很熟悉,在日常生活中,身體症狀是很常見的。症狀是個指示物,是個線索,它告訴我們兩個訊息:一是有機體出錯了、功能失調了、生病了;二是它透露出治療該針對怎樣的目標來著手。例如,新冠肺炎是全球大流行疫情的症狀,原因是新型冠狀病毒,要找到有效的藥物來治療它。

心理分析當然不討論身體症狀,而是討論心理症狀,而Zizek更多了一個層面,他討論社會症狀。他從個體有機體,擴展到社會集體的組織系統,因此使得「症狀」之概念具有了政治的意涵。

針對症狀,我們有兩種對應處理的方式。第一種是傳統的「症狀性閱讀」,即闡釋症狀及其相關發生的原因,目的是消除症狀,使系統恢復功能。第二種是激進的「症狀性批判」,即利用症狀本身來進行革命,它不治癒系統,相反地,它的任務是要顛覆系統。

第一種症狀性閱讀,是用症狀之外的東西來消除它和病因,就像用藥物或來處理肺炎一樣,採用解釋和談話治療來處理症狀。第二種症狀性批判,則是讓「症狀本身」發揮治療的功能,使症狀直接等於藥物。Zizek傾向於重視第二種情況的症狀。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症狀(symptom):《Zizek辭典》翻譯

 

在心理分析和傳統醫學中,症狀是指疾病的潛在跡象,治療(心理分析的或藥物的)試圖治癒並消除它。從此意義來看,症狀本身並不重要,而是對於它所指示的疾病才重要。心理分析師必須正確地解釋症狀,為的是辨識出所相應的疾病。從Zizek的理論早期開始,他對於症狀便採取了一種完全不同的態度。例如他早期書籍的標題《享受你的症狀!》,享受自身的症狀,而非試圖擺脫它,這個想法不斷出現在他的思想的早期到晚期。對Zizek而言,症狀確實來自於潛在的社會失調,但是,它也同時提供了一個據點,讓我們可以從其去挑戰現有的社會結構。就此意義而言,症狀或許可說是Zizek的政治概念的原初範疇。

Zizek的第一本書《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1989年),他試圖將三種思想路線組合起來,產生一種新的政治理論形式——馬克思主義、黑格爾辯證法、拉岡的心理分析。這本書的第一章涉及症狀問題,但卻是談馬克思,而非心理分析。以拉岡的話來說,馬克思發明了症狀作為他的出發點,Zizek用「馬克思如何發明症狀?」當作這章的標題。在這裡,他認為馬克思看到每個社會經濟體系的邏輯,如何在某一點上崩潰,而這個點標示了它的症狀。症狀威脅著系統的運作,即使它是同一個系統的必然產物。馬克思辨識出無產階級是資本主義的症狀:資本主義經濟創造出無產階級,而無產階級的存在,卻對資本主義的未來構成了致命的危險。

Zizek認為,馬克思沒有充分掌握到無產階級的症狀性本質,以致於需要用心理分析來補充馬克思。對馬克思而言,隨著共產主義革命,無產階級這個症狀將會消失。就此而言,馬克思乃是以傳統的方式對待症狀這個概念,即使他首先發明了它。Zizek轉向精神分析,特別是拉岡,主張沒有革命可以消除症狀,症狀是主體性之構成和社會秩序之構成。

每一個主體和每一個系統都有基本的症狀,它是系統結構的關鍵要素,並促成結構的組合運作。這個基本症狀拉岡稱為sinthomeZizek在這個症狀的概念上發現了政治的意涵。拉岡堅持認為,分析師不能用解釋把sinthome給消除掉,而是必須幫助案主看到它,作為真實的享受核(real kernel of enjoyment),不能把它縮減為解釋。如果主體喪失了sinthome,主體性本身會消失。對拉岡和Zizek而言,sinthome是這樣一個特定的症狀:人們必須認同它並享受之。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解讀「戀物的拒認」(Fetish Disavowal)

 

一、前言:疫情下的心理分析

 

這一篇承接前一篇翻譯Zizek辭典,解讀「戀物的拒認」之概念。我之前有寫過這個主題了,但是因為最近看到新冠肺炎的疫情下所延伸的兩個現象,覺得可以跟這個概念聯繫起來。就再度把它整理了一下。

伴隨著疫情,有兩個相關的現象值得探討。第一,為了防止疫情而要求民眾禁止外出,因此生態環境展現出很久不曾看見的乾淨清潔。不僅空污指數下降,天空變成藍天,河水清澈見底,水中生態蓬勃起來,各種動物也開始到處逛大街等等。第二,由於疫情帶來的經濟衝擊,使得曾經被熱烈討論與實驗測試,但後來討論度降低的「全民基本收入」(UBI),又再度受到重視。這一次,甚至不必經過討論或測試,各國直接執行,發放各類型補助金。雖然不是常態性地實施,但是已經比之前還要更大幅度的實施了。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戀物(Fetish)戀物的拒認(Fetish Disavowal):《Zizek辭典》翻譯

 

「一個戀物癖者只渴求女人的鞋子,但卻必須跟整個女人產生關係,世界上沒有人比他更沮喪的了。」(Kraus2001: 13)

 

上述克勞斯(Karl Kraus)的格言概括了戀物癖的關鍵——某種慾望,它不成比例地依附於特定秩序或結構。戀物癖可以看作是語言中提喻(synecdoche)的心理學版本:用部分來代表整體。過度地依附於部分,意味著戀物癖者「錯失了更大的整體」,以克勞斯的例子來說,對鞋子的癡迷,取代了欣賞整個女人。對戀物癖的標準理解,已經被性倒錯(性變態)的意涵給支配了(戀物癖者需要橡膠服裝、極度痛苦、屈辱等),然而,「戀物的拒認」(fetishistic disavowal)可以使此一概念獲得更廣泛的理解,使我們對當代意識形態過程有重要的洞見,其政治影響和後果遠遠超出了單純的性慾。

Zizek經常講述丹麥核子物理學家波爾(Niels Bohr)的例子,當訪客到他家看到一個馬蹄鐵掛在門上時,訪客驚訝地表示不贊同。但是,波爾卻回答說::「我也不相信它;但我把它掛在那兒,是因為有人告訴我說:就算你不相信它,它依然有效!」對Zizek而言,這個故事闡述了信仰的運作方式中的某個決定性的悖謬要素。信仰不是簡單的直線發展;相反的,它是一種內在反思的現象——相信信仰本身,卻反對所信仰的內容,這是有可能的。十七世紀的法國哲學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用天主教會的命令來描述信仰的表演元素:「跪下來你就會相信!」但Zizek提醒,這種表演包含了自我指涉的因果關係:「跪下來你就會相信,你跪下來是因為你相信!」(PV: 353)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權威的世紀」到「自我的世紀」

 

 

一、權威的世紀:屈從的自我

影子1.jpg

二十世紀中葉之前,是屬於權威的世紀,此時,並未有自我,或者說,只有屈從的自我。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巴迪歐致年輕人:〈今天,做年輕人:意義與無意義〉

 

巴迪歐(Alain Badiou)(或譯包迪烏)和紀傑克(Slavoj Žižek)一樣,都列屬於當代激進左派,支持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理想。他在《何為真正的生活》(The True Life)一書中的第一章〈今天,做年輕人:意義與無意義〉,可以看作是一封寫給年輕人的信。他想要告訴年輕人,他們處在今日的世界上,所面臨的問題是什麼?有怎樣的危機?為何需要去改變世界、以及怎麼做?這篇文章相當淺顯易讀,也很誠摯且感人,我很喜歡。最難的一小段,就是底下的第二點,我特地解釋了一下。

第一,提醒年輕人向內,看到兩個內在敵人:燃燒生命、構築人生。前者是虛無主義的及時行樂,後者是保守主義的追求成功。這兩個內在敵人,是因為迷失在缺乏禁忌的自由之中,即追求消費的自由。這樣的自由是資本主義拋棄傳統之後,由虛假的市場中立性所帶來的迷惑。

第二,提醒年輕人向外,看到今日世界的危機,不要被虛假的矛盾、錯誤的二選一給誤導了。

虛假的矛盾、錯誤的二選一是「自由主義全球化 vs. 部落主義或本土主義(退回到傳統)。」這兩個是一樣的,都信奉資本主義,都無法帶來平等。差別只在於社會組織的範圍和能力。(例如,脫歐派只在乎脫離歐盟,並沒有平等主張。川普只在乎全世界中美國最強,不在乎美國之內的平等)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