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靈動檔案》,是一個同時關於「創傷」和「悼念」的故事。創傷的故事是指:女主角讓自己再度被創傷給徹底創開一次,讓創傷解放了她。悼念的故事則是指:女主角讓死者安然的地完全死去,讓死者自由。我過去說過很多類似主題的電影,這裡就不再重複這些主題了。

我看這部電影時,心裡想問的是:到底,這種類型片,還能拍出怎樣的新意呢?這一定要等看完了,才會有答案。果然,在其中看到三個片段,它們有很獨特的描述手法,文學家不愧是文學家。

1.

第一個畫面片段,我給它的主題叫做「凝視」。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世界有太多的意義,以至於「無意義」沒有了生存空間,被排除到意義的邊緣或外圍。「無意義」變成了化外之民,變成了不被承認的醜怪。

所有的人面對無意義時,第一個念頭是:「這是個什麼鬼啊?」。然後,下一個念頭要嘛是不理會它,要嘛是把它搞懂,弄成有意義的東西。這兩個動作,都是忽略或縮減了無意義。

無意義超出了意義,我們不能用原本的「有意義思維」去對待它。

Cathy Caruth在談論「創傷」時,強調創傷的「不可理解性」,它構成了我們生命中的「無意義」,它比所謂的「有意義」還要更多。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ho can find a proper grave for the damaged mosaics of the mind, where they may rest in pieces? ---- L. L. Langer, Holocaust testimonies

 

被過去所附身possession by the past

再捕捉過去recapturing the past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零、大方向

(一)Caruth反對。意義:整合、象徵化,把「不完全理解的」變成「可理解的」。

(二)Caruth支持。無意義:說著、聽著「不可理解性」,則「不完全理解的」會傳遞為「新的文學語言」。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前言

 

最近有個電視廣告,拍得非常好。有個小孩一直在跟身邊的大人生氣,說著:「你是誰?」「你走開!」「不要!」鏡頭一轉,這位大人抱著小孩上床,放到床上時,小孩瞬間變成了一位老人。原來,小孩只是個比喻,把失智老人的行為舉止比喻為小孩。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家或許應該聽過,大象與木樁的故事。馬戲團裡的大象為什麼可以乖乖地被拴在一根木樁上呢?力大無窮的牠,只要輕輕施一點力,就可以擺脫那根木樁,牠為什麼沒有這麼做,難道牠天生就是容易馴服的動物嗎?其實不是的,大象的野性相當強,是很難馴服的,原因在於馬戲團的馴獸師很有技巧。

馴獸師在大象還是小小象時,就把牠固定和木樁綁在一起。一開始,小象會跳來跳去想要掙脫,但因為力氣太小,總是無法掙脫。不只如此,當小象不再掙脫時,馴獸師依然長時間地讓小象被木樁固定住,並且,會使用固定的木樁與繩子,不會隨意更換為鐵棒或柱子,為什麼呢?

因為,長久下來,小象已經忘記自己曾經想要掙脫木樁,甚至會以為這根木樁就是牠自己的一部分,就像是牠的四肢一樣。馴獸師只要把輕輕把繩套掛在木樁上,小象就自動站到木樁旁邊。直到牠變成大象都還是這樣,牠不僅不知道自己力氣大到可以輕易掙脫,甚至也從來沒有想要掙脫,開心地和木樁站在一起。木樁已經不是外在的一根木頭而已,它已經變成大象內在的支柱。

故事還沒完,重點在後面。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理分析是我的呼吸。」這是我常說的一句話,大多數朋友都不明白這句話,會一再追問。追問之後,通常會把它理解為:「我不斷把心理分析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不是的,不是這個意思。我不是在「應用」心理分析,我是在「實踐」心理分析。並且,這背後的想法並不只是一種個人興趣而已(只適用於我),它是有普遍性的(適用於所有人)。

 

一、教戰手冊與實務(工具書與工具)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女明星的故事

 

大明很煩惱,因為退休的爸爸要搬來跟他住在一起,而他們兩人總是處不好。他跟阿花訴苦,說接下來不知道該怎麼辦?阿花便跟他說了一個故事。

故事是這樣的。墨西哥女明星貝萊斯曾經紅極一時,但是事業漸漸走下坡,情感又不順遂,到了三十多歲時,就已經是個過氣喪志的女明星了。女明星對於自己的現狀極度不滿,想要就此結束生命。但是,她還是希望在這個生命的最後一刻,要讓觀眾再度看到她,並且記住她。因此,她精心策劃、佈置了一個浪漫又唯美的自殺場景。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壹、討論的目的

 

為何需要討論?大象栓木樁的例子(趣味笑話:老鼠的第二外語)。我們經常無法超越我們給自己設定的種種界限。要透過他人的激發,自我改變的可能性才會發生。

此外,需要澄清的觀念有:1.討論不是……(不要縮減了「討論」)。2.討論之外還需要……(不要盲信「討論」)。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如何突破

 

如果沒有一開始的二元對立,我們可能會無法思考。所以,二分法確實是需要的,但它只是第一步,是觀念開始運作的起點。不能一直停留在起點,接下來要繼續突破它,思維才會跑動起來、運轉開來。

我區分「一般的解套」和「心理分析的突破」兩大類。前者其實很常見,其解套也很有限,對我而言,並不算真正的突破。當然大家都知道,我是力挺後者的。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