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儀補充。Mark Rothko的畫作所受到的評價非常兩極化,對於他那種抽象的格子、色塊的畫作,很多人無法接受,但卻也受到許多評論家或思想家的青睞。Zizek也討論過他,主題和這篇相近:認為他的畫作與虛無、焦慮有密切關連。但是Zizek討論得更深入,更關心畫家本人的生命。Zizek解析他的前後期作品的變化,指出Mark Rothko對於虛無有強烈地感知,但所伴隨而來極度焦慮卻無法承擔,他試圖用畫作來再現虛無卻失敗了(他的再現是試圖驅逐與迴避虛無,而非承擔與接受虛無),以至於他最後割腕自殺。由於這篇不討論Zizek,故補充說明。Natalie Kosoi的這篇評論很豐富,我在這裡只是簡單摘要。】
一、接近海德格的虛無
沙特說,虛無是非存在nonbeing,否定在世界上的所有實體,非存在透過人的意識才會「存在」,我們會期望發現「特殊」的某物。但是,Mark Rothko的作品中,那個「特殊」是什麼?
海德格說,虛無從一開始就存在,雖然我們不能抓住或知道虛無,但是當我們焦慮時,即是經驗到它。虛無形成了有限存有者,是所有事物的前提。它是存在的不可能性,但是此一不可能性卻是可能的。
檢視Rothko的1950s作品,他不是屬於沙特的虛無,不是:實體的否定與缺乏,不是:X is not。而是應該是屬於海德格的:再現虛無。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簡介:馬拉布(Catherine Malabou)是德希達的學生,有深厚的哲學背景,也擅長解構思維。她在《新傷者:從神經症到腦傷》(The New Wounded: From Neurosis to Brain Damage)這本著作中,以神經學、心理分析、哲學三個向度來建立創傷的一般理論。她的理論對於當代「創傷」之概念的重新理解,具有重要的地位:創傷得以被納入哲學主體性的範疇。創傷不再是悲觀的、要被治癒的,而是積極的,是進入主體性($)的關鍵。她的理論在佛洛伊德和紀傑克之間,做了一個很好的橋樑。
「意外乃是作為一種不可預期的事件,它是純粹的、無意義的、無理由的。無理由的意外切斷了主體的歷史,因此是不可解釋的,也不可被過去所吸收。意外帶來的是當下的摧毀,徹底改變了主體的心理同一性。」
「在創傷的影響之下,或許可能有一種塑形的型態是:藉由抹拭先前的存在同一性,而創造出某種特定的存在形式?」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它者對我的影響,作者有很精妙的現象學描述,我擷取、修改了部份文句。這些文句若翻譯成中文,意思和味道都會消失,保持為英文比較好。
This ethics is how the other affects me.
The Other burns him into my skin, and penetrates me.
The Other does everything to me, except “let me be.”
The Other brings me a trauma which heals.
The Other does not permit me to be along, but leaves me no choice than to come out of my shell, to step outside, to bare myself and stand in a nakedness.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再談回憶。看了一部影片《兒時點點滴滴的回憶》,我覺得裡面可以再談「回憶」的問題。為什麼我們要回憶?我自己的理解是,這部片子鋪陳了不同的解答,雖然只有輕描淡寫,但仔細分辨還是可以讀得出來。其中,我最支持第三部份,但這部份少了些,只有在片子尾端出現一點點而已,實在很可惜。最後面是相關的書摘。
1.回憶是一種安撫。
我用過去的種種溫馨,來安撫自己現在焦慮的狀態,希望從中再次獲得過去的安全感。(女主角想起國小五年級,種種新奇、愛情、歡樂的情節。)
2.回憶是一種重新描述與自我整合。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一篇,主題是要談「心理政治學」:闡述心理學如何緊密地和社會、政治聯繫在一起。這一篇,要談「種族主義的心理分析」:用心理學的概念來說明權力的運作。
一、神經症如何不只是個人的,而變成是種族的?
主體的願望會驅動夢想、行動、人格。關於被殖民的黑人,法農問:「黑人想要什麼?」他回答:「黑人想要變白。」實際的表現如:說白人的語言、想要白人配偶或伴侶、皮膚變得更白、頭髮變得更直。這是在不平等的社會結構下,所產生的情感之病理學:黑色神經症(neurosis of blackness)。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法農為何要強調「心理政治學」(psychopolitics)?
法農提出批判的心理學,要探索心理學的政治化。這樣的政治化,有三種形式:(1)把心理學的概念放到政治架構底下,看到心理學如何被社會歷史文化所限制。(2)用心理學的經驗去說明權力的運作,了解該如何介入由權力所滲透的生命。(3)將心理學的形式聯繫於政治行動,作為對權力的抵抗。
討論人類主體性的問題時,必定關聯於心理學,即同一性的問題。我們不能把心理學脫離於特定的社會、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脈絡。心理學並不只是屬於個體的,它在權力運作的關係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法農聚焦在殖民權力下的心理生活,是因為日常的心理經驗,被用來作為政治侵略的工具,強化其效果。殖民者的壓迫與暴力,要獲得支撐與延續,必須靠著被殖民者個人的心理同一性來運作。個體的意識、社會的制度,兩者不是分離的,一起作用才會產生效果。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德國精神科醫師曼弗烈‧呂茲在他的書中,挑戰既有的正常與瘋狂之概念,試圖重新定義它們。他認為病理手冊中所定義的那些並不是真正的瘋狂,因為他們對於社會是無害的,他們並沒有道德上的問題。真正的瘋狂不僅對於社會道德風氣有負面影響的,甚至是作惡的,但是他們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正常的。例如,希特勒、賓拉登、犯罪者、自以為是正義使者的毒舌媒體、善於五鬼搬運或自戀到不行的有錢人等等。他認為,許多正常人才是真正異常的瘋子。
像曼弗烈‧呂茲這樣的學者越來越多,他們挑戰正常與異常之間的既有界線,並嘗試新劃定它。底下,我整理出從過去到現在的幾種看待正常與異常之界線的方式。
一、穩固界線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往,在前現代的社會施行著傳統權力。傳統權力的目的在於支配,由一個外在的人物或機構,施加壓迫的力量在其他人身上,讓其他人順服。這樣的外在權力,其運作通常是可見的、明顯的、容易辨識的。但是,到了現代以至於當代,權力已然不是那麼單純了,它有許多的變形。Foucault和Zizek各自從不同的方式來闡述這樣的變形。當然,我認為Zizek的解讀比起Foucault,是技高一籌的。
一、Foucault的權力之增生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同學問我:心理分析強調主體的中心是虛無、主體是$,這樣的觀念對於psychosis類的精神病(例如,精神分裂、躁鬱症等)是否有效?
一、對病人而言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一篇,要以同化identification來解釋主體的三種構成方式,當然,紀傑克反對前面兩種,而支持第三種。同時,也回應Kitsch的問題:為何要談論凝視gaze之概念?(因為主題相近,所以有些部份與前不久的一篇〈鏡像與舒適圈〉會重疊,我會儘量換句話說)。
我把identification翻譯為「同化」而不是「認同」,是想要區別於國家認同、自我認同、性別認同等這一類的說法。「同化」強調心理運作機制的整套過程,而不是強調前面那個詞端(國家、自我、性別等)。
當代心理分析反對自我ego與同一性identity,它所主張的主體是:自我破碎的、無同一性的、空洞的、虛無的。這樣的主體,才能接納異質性的它者,因為「主體自身即是它者」。「當我自己也是一個它者時,我才能跟它者說話」。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