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興衰史(3):自我強迫症

自我3.jpg

三、自我強迫症、自我耗竭

 

這裡跟上一段「自囚於自我」類似,但要講上一段會產生的結果。

艾倫伯格(Alain Ehrenberg)說:「成為自己讓我們緊張,做自己讓我們感到抑鬱。」在「你要變強、你不能懈怠、你要成就你自己」等這類提昇能力的自我命令之下,自我已然耗竭並過度疲乏了,抑鬱就是由此而形成。抑鬱是一種感到自己能力不足、不適切、不合格的「不適格疾病」(pathology of inadequacy)。解放後,我們不僅被囚禁在「自我」中,更是罹患了自我強迫症而不斷感到焦慮。最終,因為筋疲力竭,而導致抑鬱。

韓炳哲在《倦怠社會》中強調自我剝削,他用一組對比來說明不同時代下的主體之轉變。

過去,屬於「規訓社會」,在其中的主體是「服從主體」。規訓社會是一個由「否定性」所主導的社會,否定性是出於外部的監控,施加各種命令在主體身上。主體受到各種外部的「應該」所鞭策:「你應該要盡忠、你應該要對社會有貢獻、你應該當個好人」。監視之眼在主體的頭頂上方,時時探查主體是否滿足各種命令的要求;監視之鞭在主體的身側,時時控制主體的一舉一動。

現在,到了今日的二十一世紀,已然轉變為「功績社會」,在其中的主體是「功績主體」。功績社會是由「肯定性」所主導的社會,肯定性是指主體充滿內在動機,積極賦予自身各種期許:「我能夠自我實現、我能夠獨當一面、我能夠超越再超越」。

這些「能夠」彷彿的緊箍咒咒語,使主體成為一個「上進」的強迫症患者。這種自願的、主動的「上進」,不再需要外力的管控,主體就是他自己的投資者和監督者。當然,他不斷地自我投資,也不斷地「自我剝削」。主體是自己的老闆,也是自己的工友。

在自我剝削的運作中,一旦功績主體的能力達到極限時,就會「引發破壞性的自我譴責和自我攻擊的行為」,他會因挫敗而怪罪自己,因沒達到標準而懲罰自己。「功績主體於是陷入與自身的戰爭中,而憂鬱症患者就是這場內在戰爭中的傷殘者。」在這場自我與自己的戰場上,主體先是自我剝削的強迫症,然後是自我批判的憂鬱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sy66621 的頭像
    jsy66621

    蔣興儀的學術和日常散文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