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們都生活在史金納老鼠箱之中:行為學派才是隱形的主流論述與實踐

 

行為學派式微?不,大行其道

 

以前在讀書的時候,心理學教給我們三大學派:精神分析、行為學派、人本主義。書上的評論大多是說:精神分析過時了,行為學派式微了,現在是人本主義當道。我今天想談談行為學派。

對於教科書的評論,我一直也是相信的,但是,隨著年齡越來越大,對生活與社會的觀察越來越多之後,我隱約覺得,教科書的說法,只是表面上的,其實並不對。

表面上看,它在心理學與教育學的領域中,不被重視與看好,除了少數探討幼兒或智能不足的教育主題會稍微觸及之外,或許大多運用在訓練動物上頭了。然而,我在生活中的各種領域發現:行為學派並沒有式微,並且以一種隱晦的方式大行其道。它遍及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

行為學派的「制約」之說,被認為不符合人性的自主性,把人類削弱到動物的地位(與人本主義相違背)。因為「制約」的另一種說法就相當於「控制」。我們不該也不能把人類當作可制約或可控制的對象,必須尊重他們的自主性,相信他們具有自由和尊嚴。

在論述方面,上面的說法,取信了大部分的人,但是,實際在生活面的運用上,卻和這樣的說法相悖。

 

制約反應無所不在

 

我先簡單介紹一下,行為學派的「操作制約」(我就不介紹古典制約了,那樣就太細瑣了)。最著名的就是史金納的老鼠箱,老鼠箱的原理,就是當老鼠無意間壓到槓桿時,趕緊投放食物。久而久之,老鼠便「學習」到:「壓了槓桿,就會得到食物」這項制約反應Conditioned Response的行為。

「制約」的意思,就是給予某種條件(壓槓桿),「反應」的意思,就是伴隨著那個條件,可以獲得某種刺激和結果(獲得食物)。因此,老鼠就會學習到,「壓槓桿和得到食物」是一組有關連的行為,這個行為就此被建立起來。

 一般教科書,都把制約應反應簡化,要嘛是放在正面的小寶寶的行為學習上,要嘛是放在負面的、非理性的「上癮」行為上,例如,賭博、電玩、藥物成癮等。這實在是小看了制約反應滲透到生活中的無遠弗屆能力,它如果能讓小寶寶學習行為,我們這些成人也自然逃不過它。讓我們回到老鼠箱的實驗,只要能得要食物(好處),就能夠建立制約的行為,這些好處何止上癮行為呢?任何好處,不管理性或非理性的,都是建立制約反應的機會。

生活中最簡單的制約反應,就是小孩從小開始學會:開水龍頭,就有水可以流出下來。類似的這些制約反應,逐漸擴大與蔓延,滲透到我們生活中。到了小學之後,學會繳交功課、考一百分,就會得到老師爸媽的獎賞。到了中學之後,學會討好朋友、與朋友合群,就能獲得情感和人際關係。到了大學之後,學會努力拿到書卷獎、提高GPA,就能獲得好的工作。出了社會之後,我們學會要加班熬夜,打拼努力,則獎金和加班費自然源源不絕。

沒有哪個領域逃得掉制約反應。當了大學老師,我自己身邊也處處都是行為學派建構起來的系統。只要出了論文獲得刊登、申請了計畫獲得了資金、教學評鑑獲得高分、對學校服務有所功績,就有累積的「點數」可以獲得,累積了一定的點數,可以提高薪資、提高榮譽、提高社會地位。

這整套「點數」系統,幾乎就是行為學派後來發展起來的「行為改變技術」的全面徹底實踐。

聽起來是不是很可悲?不要懷疑,就是這樣。有多少盲目猶豫的學子,懷疑自己的興趣和人生目標?有多少大學教師,懷疑自己的學術理想和理論興趣?有多少工作人士,退休之後,就不再碰觸與工作相關的一切?因為那些都是建立是在行為改變的制約上,是社會系統良好「控制」的環環相扣的設計。一旦我們有機會稍停下來,思考這些環節的「意義」,意義就會崩潰了。

我不否認,有的人真的可以逃離制約,自律發展出自己的興趣。例如,我很喜歡的社會學家包曼,他到了退休之後,還不斷地著作寫書,產量大爆發,理論一個接一個。但我想,包曼是少數。我們大多數,都是被制約的庸碌之人,包括我。我們都在等待被制約的工作結束之後,開始被制約地去遊山玩水。

 

行為學派+功績社會

 

用行為制約反應,聽起來似乎太低等,把人比喻為老鼠、鴿子、狗等動物。因此,有一套更漂亮的說詞,讓我們把制約系統說的高明一點、高等一點,那就是「功績社會」Meritocracy

功績社會同樣也是一套「點數」系統。它的「功績」,強調的是個人的能力和成就,意思是說,你是有能力的聰明人,你就應該佔有社會一席之地,社會就是要提拔有能力的聰明人。但你的能力和聰明要能符合社會所訂立的「功績」,就是社會所鼓勵的那些事:考一百分、獲得名次、爭取獎賞、佔有位置、賺到錢錢等。功績社會把制約反應運用得淋漓盡致,你的每個行為,只要是社會所認可的,你就會獲得獎賞(正增強)。但是社會告訴你:那是由於你的努力和聰明才智所導致的。社會掩飾了它製作這一套「點數」系統背後的操作。

雖然聽起來很可悲,但是確有不少人認為它是一公平的設計。因為,「有努力,就有收穫」像是不變的真理。事實上,它鼓勵的是原本就富有資源的人,家境好、爸媽有本事培養我們的「能力」,它已經預先把出生資源算在裡面了。事實上,它並不鼓勵美德,能力比美德重要得多,因此,競爭大行其道。它建構的社會是由「聰明人」來統治,而不是由「有德性的人」來統治。

我們還有其他自由或選擇的空間嗎?沒有。我是悲觀的。社會讓我們存活在各種自由選擇的假象中。例如:你可以選A大學、B大學,但是如果你不選大學的話……,嗯,你就要慎重考慮囉,你的前途就堪慮囉…….。也就是說,選項早已經被固定了,都是有限的選項而已。我們的自由,就只是選AB而已。

老鼠「學習」到:「壓了槓桿,就會得到食物」。我們則學習到:「進了大學,就有工作」、「進了好大學,就有好工作」。這些連連看的一系列行為指引,是我們社會的潛規則,不容被質疑。

想想看,我們的社會,就是一個巨大的史金納老鼠箱,設計精巧且複雜,我們就是生活於其中的老鼠們。我想,這很多人都已經說過,應該已經不是新鮮事了。問題在於:即便已經知道,我們卻「安然自在地」居住在其中,不感到厭惡,不想改變結構,不想反抗。這倒是新鮮事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sy66621 的頭像
    jsy66621

    蔣興儀的學術和日常散文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