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興衰史(4):自我的量化
四、自我的量化
自我的量化,有兩種型態。一種是從工作型態來看。另一種是從自我成就表現來看。這兩種都是資本主義大環境下的產物,
第一種,從工作型態來看,今日發達的彈性工時和零工經濟,使得一個完整的「個人員工」已不再被需要了。
貝拉迪(Franco Berardi)提到工作自我的斷片化與破碎化。工作時間很容易可以被切割,使工作易於彈性化。過去,待在固定的工作場所,一天工作八小時,這種固定工作地點和時間的工作型態可能會逐漸消失。使用一台筆電,即可在家工作(或隨處工作),以及短時工作。時間被拆散之後,可以重新被模組化,打包成一小段一小段的斷片化時間,資本只需要購買打包的時間,不再招募一個完整的人員。時間被拆散,人格也被拆散了。
許多接案的工作都是這類似的型態:使自我零碎化與片段化。「完整的個人」對資本而言並不划算。資本主義用這種方式把整個人給拆散,還給予我們一種「自由工作者」、「多元工作者」的華麗外衣,讓我們在「自由」的幻覺下,臣服並接受「袪個人化」的剝削型態。
第二種,從自我成就表現來看,就是「自我成就=數字」。數字使得自我更便利於去排序、比較、認證、秤重量。一旦沒有了數字(及其所轉化的排序),我們就不知道自己是誰了,不知道自己擁有多少,不知道自己姓啥名誰。所以,我們的名字都一樣,你叫「123」,我叫「456」。
透過數字,我們才能認識自己,幸福=資產額,快樂=點讚數,成就=名次,人緣=好友數。
數字建構了我們的履歷表,也等於用排名來建構我們的人生。
為了認識與證明自己,自我需要為自己爭取漂亮體面的履歷表,履歷表是依照排序來定義的。例如,作為一個清華大學的學生,就等於在人群中,排名是數一數二的(企業愛用品),就等於為自己貼上某種「有機」的商標、附有保證書或產地證明等,證明自己是一個品質獲得認證的產品。
我們的履歷表,像是製作一本「專屬蓋章本」,蒐集各種印章證明,就像旅遊活動的蒐集蓋章那樣。我們的印章,包括各種學歷、經歷、證書、證照等。這本自我的專屬蓋章本,可以拿去交換其他的蓋章本,如:工作薪水條、存款簿、投資交易券、不動產契約等。
行為學派在經過半世紀多的式微之後,用另一種方式全面回歸了。現在,內在心靈的黑盒子,真的就是個黑盒子了,不再受到重視與探究。自我的行為量化,使我們都像是桑代克、史金納、巴夫洛夫手中的老鼠、鴿子、狗狗,等待著來自各處的酬賞。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