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題裡面的第四題

爭議最多

我自己預想的答案是2

「先砍自己一刀,或伸出自己的脖子讓他砍」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不再問「正義」,而要問「責任和義務」

 

為什麼「以暴制暴」經常被聯繫於「正義」?主要是因為「正義」概念本身出了問題。一方面,「正義」是屬於前現代時期的概念,是指在神 權與 君權的時代,由神祗或君王來執行賞善罰惡的判決,具有因果循環的警世效果。另一方面,「正義」是屬於現代時期的概念,從國家設計者的角度出發,秉持公平分配的政治原則,衡量大多數人的利益和福祉,把道德當成財貨一樣來進行分配或計算。前一種正義必然伴隨著懲罰,作惡的人要受到該有的報應;後一種正義則伴隨著補償,拿一條命換一條命,槍決了死刑犯,國家就再也不虧欠受害者了。這兩種正義所重視的乃是秩序與管理,而不是倫理。

 

啟蒙時期的康德,其倫理學強調「義務」(duty),這不同於前面那種訴求著外在力量(神祗、君王、國家)的正義,而是訴求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在道德判斷與抉擇。「我的義務」即是:我如何摒棄自身的利益考量,做出自由的道德抉擇,而這個抉擇同時也具有普世的價值(是所有人都該選擇的)。此外,當代倫理學則強調「責任」(responsibility),同樣也是訴求著我們每一個人的行動。「我對他人的責任」即是:面對他人的受苦與創傷,我如何付出相應的責任,以至於我不僅不會對他人暴力相向,不僅不會縮減他人,甚至,我會藉由他人而帶來我自身的變異。不論是「義務」或「責任」,都要求我們回到每個人自身,要我們捫心自問:對我而言,最艱難的倫理考驗是甚麼?我如何通過此一考驗?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蔣興儀

 

在討論廢除死刑與否的議題時,同學們分成兩邊,持著各自的立場相互進行辯論。其中一位站在廢除死刑立場的同學,為他的立場提出許多強而有力的說詞。然而,在整個辯論結束之後,這位同學卻私下問我:「老師,為什麼不可以以暴制暴?」對於「死刑是以暴制暴」這個他從頭反對到尾的主張,他卻問了「為什麼不可以?」是相當令人感到奇怪的。

 

我最初的想法是,這個同學所受的道德教育非常良好,使得他把「不可以以暴制暴」這樣的律令深深烙印在心裡,但是卻不知道以暴制暴的問題何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是,更深入去想,我便否定了自己的這個想法。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如果要我們這些經常討論倫理學議題的老師一下子回答出這個問題,對我們也是有相當困難程度的。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一、下列怎樣的情況,我才算是一個深思熟慮的有道德之人?

(1)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公德心,遵守法律。

(2)設想如何對他人好,讓他人獲得幸福。

(3)在一個倫理的難題之前,我作出痛苦但正確的決定。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3.夜深人靜時分,會問

 

「虛無」為何經常在夜深人靜時找上我?在我輾轉難眠時找上我?它為何總是一個在暗時發生的問題?因為我們的白天,填塞了太多的東西在我們的心頭,有工作、有功課、有家人、有朋友、有情人等等。一樁接著一樁,滿滿的記事與行程,總是有著「某事」(something),充斥了我的存在場域,總是某個「有」(there is),讓我沒有機會和自己相處片刻。白天,這個塞爆的「有」,排擠掉所有的空白、空閒、空洞,讓我無法去體驗自身「虛無」的實存狀態。

然而,當白天的俗務都退卻,當一切恢復寂靜,我全身的緊繃都鬆弛下來,我被填塞的心靈已然獲得喘息,這時,我的實存之中的「虛無」便湧現出來,我對於「虛無」的追問也隨之開始進行(就像是「人為什麼要活著」這類的問題)。「虛無」湧現,讓我脫離日常性,迎向一個全然未知的狀態。正由於是未知,我才會感到慌張、害怕、焦躁不安,我可能會急於想要做些甚麼日常事來迴避這種未知與不安(例如,趕快線上MSN一下,趕快找件功課來做)。我急於把「虛無」給填補起來。但是,我也可能勇敢地質面「虛無」、迎向「虛無」,承擔未知,接受不安。

 

4.準備改變之際,會問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急迫的時候,會問

 

甚麼樣的情況下,我們才會去問「人為什麼要活著」這個問題?常見的情況是,當我遇到人生的關卡時,這個問題就會如猛虎出閘那般一股腦兒地冒出來。人生的關卡時刻是指,外在的生活情境忽然出現變化,像是遇到挫折、無法抉擇、面臨轉變等等急迫時刻。這種時候,我原先穩固的自我遭遇到它自身的界限而開始動盪,我原先熟悉的世界忽然出現了錯位而令我感到詭異。於是乎,急迫的關卡逼出了我對自身存在狀態的關切,引發了我對於「人之實存」的根本疑惑。正是因為在這個關卡時候,人之實存當中的裂隙(gap)才真正地被我所感知,對我產生影響。這個人之實存的裂隙就是「虛無」(nothingness)

 

2.尋常的時候,會問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某個午夜時分,某位學生敲門來問老師:「人為什麼要活著?」

 

這是個大哉問(Big Question),是人生的幾個關鍵問題之一。關於這種大哉問,不是僅僅要去回答那般簡單,其背後要求更多的相關問題與討論。這位老師說:「這個問題可以從『反思』或『虛無』的方向來想。但是在這個午夜叩門的例子中,屬於『虛無』的方向。」這是個很好的區分,我們就從這裡開始,描述並解析這個大哉問的發問狀態,進行更多的探問。

 

這個「反思」或「虛無」的區分,首先就排除了那種文藝青年式的喃喃自語。也就是說,這個學生不是那種把「人為什麼要活著?」當成「你吃飽了沒?」這類招呼語而成天掛在口邊,不是那種懷抱著維特情懷的青年。如果是這樣的文藝青年,就不必討論了,因為文藝青年主要只是想問而已。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課堂上和同學討論一句戲擬與諷刺的語句,同學有許多獨特的想法出現。前陣子,有本書很紅,書名是:「窮到只剩下錢」,它把兩個看似相反的概念並列,造成令人矚目的效果。然而,有人戲擬這句話,對台清交三所大學的學生提出諷刺:「笨到只剩下會讀書」。

 

這句話聽了著實令人生氣,氣什麼呢?「我們清大怎麼可以跟台大、交大並列在一起呢?」

 

但是,下一句要怎麼接?應該要說:「我們清大是最會唸書的,最笨的只有我們!」還是該說:「我們清大一點都不會唸書,我們成績最差,所以我們最聰明!」看起來,怎麼說都不對。越說就越笨,越說就越尷尬。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蔣興儀

 

I am missing you.

我思念你。

為何會產生思念?

因為分離,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紀傑克的笑話給了我一些靈感,對於罵髒話這件事有些不同的看法。這裡面沒有什麼倫理或文化的深意,純粹只是好玩而已。

 

我們中文的「國罵」三字經,之所以具有罵人的意味,是因為它涉及了侮辱對方的媽媽,並且是以一種性的方式來進行。我們基於人倫上對長輩與家人的尊重,不容許這樣的侮辱發生。

 

不過,在心理分析的脈絡下,這個罵人的語彙可以有另外的解釋。所侮辱的對象不是媽媽,而是被罵的人。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