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個午夜時分,某位學生敲門來問老師:「人為什麼要活著?」

 

這是個大哉問(Big Question),是人生的幾個關鍵問題之一。關於這種大哉問,不是僅僅要去回答那般簡單,其背後要求更多的相關問題與討論。這位老師說:「這個問題可以從『反思』或『虛無』的方向來想。但是在這個午夜叩門的例子中,屬於『虛無』的方向。」這是個很好的區分,我們就從這裡開始,描述並解析這個大哉問的發問狀態,進行更多的探問。

 

這個「反思」或「虛無」的區分,首先就排除了那種文藝青年式的喃喃自語。也就是說,這個學生不是那種把「人為什麼要活著?」當成「你吃飽了沒?」這類招呼語而成天掛在口邊,不是那種懷抱著維特情懷的青年。如果是這樣的文藝青年,就不必討論了,因為文藝青年主要只是想問而已。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課堂上和同學討論一句戲擬與諷刺的語句,同學有許多獨特的想法出現。前陣子,有本書很紅,書名是:「窮到只剩下錢」,它把兩個看似相反的概念並列,造成令人矚目的效果。然而,有人戲擬這句話,對台清交三所大學的學生提出諷刺:「笨到只剩下會讀書」。

 

這句話聽了著實令人生氣,氣什麼呢?「我們清大怎麼可以跟台大、交大並列在一起呢?」

 

但是,下一句要怎麼接?應該要說:「我們清大是最會唸書的,最笨的只有我們!」還是該說:「我們清大一點都不會唸書,我們成績最差,所以我們最聰明!」看起來,怎麼說都不對。越說就越笨,越說就越尷尬。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蔣興儀

 

I am missing you.

我思念你。

為何會產生思念?

因為分離,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紀傑克的笑話給了我一些靈感,對於罵髒話這件事有些不同的看法。這裡面沒有什麼倫理或文化的深意,純粹只是好玩而已。

 

我們中文的「國罵」三字經,之所以具有罵人的意味,是因為它涉及了侮辱對方的媽媽,並且是以一種性的方式來進行。我們基於人倫上對長輩與家人的尊重,不容許這樣的侮辱發生。

 

不過,在心理分析的脈絡下,這個罵人的語彙可以有另外的解釋。所侮辱的對象不是媽媽,而是被罵的人。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三、詩作解構其自身

 

1.詩作本身的喻法與修辭,把詩作帶往一種無內容、無語意的方向,詩作不再傳達任何詩人自身的意圖,也不再是對社會產生革命效果。亦即,它沒有蘊含任何理念性,沒有朝向任何形上學。而是對文學、對藝術本身的徹底解構。

 

2.詩作變成純粹的書寫,它不再呈現為一個完整的作品,不再是一個封閉的作品,它溢流出作品的邊界,它是詩作本身徹底的實踐。它表現為斷片式的、散文式的形式,表現為一種未完成的型態。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詩作呈現為幻象(fantasy)

 

1.幻象呈現在作品之中,這樣的詩作具有特殊的藝術功能,使得藝術能夠發揮對社會、對文化的批判作用,超出現有的社會象徵秩序,對於整體社會規範進行某種逾越(transgression)

 

2.呈現為幻象的詩作脫離了詩人本身的生命,不再是傳達詩人的情感,也不在乎其內容分析,而是重視其美學的邏輯。詩作本身的形式呈現為一種革命,是對詩的傳統(或文學的傳統)的革命,也是對社會的革命。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作者:蔣興儀

 

有個朋友問我,被稱為「詩鬼」的中唐詩人李賀,是否可以用拉岡的心理分析來解釋。我認為這個議題首先要考慮兩個方向:重點是在李賀,還是在心理分析?如果重點是在心理分析,則我們是要讓李賀被包含在心理分析的理論框架下,擴大心理分析的解釋力嗎?如果重點是在李賀,則我們可以讓李賀對心理分析作出貢獻,突破心理分析的理論本身,為心理分析帶來衝擊。以下我試圖用三個段落,來剖析李賀與心理分析的關係。

 

 

一、詩人的詩作乃是幻覺(hallucination)之展現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除了喜歡質問情人傻問題之外,我們還喜歡想著關於情人的傻念頭。最常見的傻念頭是:「如果我失去他了怎麼辦?」或是「如果他不愛我了怎麼辦?」同樣的,我問某位學生,為何我們會去想這樣的傻念頭?

 

她的回答是這樣的:「當我愛上他的時候,我早就失去了自我。但是我不想失去我的自我,所以我掙扎著要維護自我。這時,我就開始做許多事,防止失去自我。結果變成兩人關係當中的權力爭奪,開始出現控制的情況,變成這愛會傷人了。

 

這個回答,在意思上沒有錯,但是太跳躍。並沒有說清楚怎樣會產生權力爭奪。我光光是在腦袋瓜裡想著,怎麼就會傷人了呢?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老是喜歡去質問情人一些傻問題。這些問題大家都喜歡去問對方,但是大家都不喜歡被問。
 

最常見的一個問題是:「你為什麼會喜歡我呢?」或「你喜歡我哪裡呢?」我問某位學生,為何我們會想要去問情人這個問題?

 

她的回答是這樣的:「一旦我知道他喜歡我哪裡,我就可以一直去維持對方喜歡的那些部份,這樣我就可以有一個好的理由維持住我的自我,讓我的自我更加穩固。這樣我離『失去自我』就越來越遠,我用自己來綁住自己,自己就無法突破,無法跟自己不一樣了。但是,這樣可以減除我的不安。」(我做了一些修改)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紀傑克說:

當我們搬出某個概念時,

它的作用不是促使我們去澄清,

反而會促使我們不再去思考,

也不再去提問。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