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有句名言:「天才和蠢蛋之間的區別就是天才有它的限制。」(The difference between genius and stupidity is that genius has its limits. )

 

1.第一種解讀

 

這句話乍看之下,可以引人會心一笑,這樣的笑中多帶有些諷刺與嘲弄。

它一方面好像是在警醒聰明人:「不要以為自己是天才,你不可能百戰百勝、超人無敵,天份是會用完的、會耗盡的。」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前言

 

「如果被殺的是你的家人呢?如果你是受害者家屬呢?」反對死刑的人會經常被問這句話。它背後有兩個假定:(一)只有一種受害者,就是受害者家屬;(二)受害者家屬會支持死刑。

我要修正這兩個命題如下:(一)有兩種受害者。一是被個人暴力所侵犯的「受害者家屬」。二是我們所有人,是國家暴力的「普遍受害者」。因此,在死刑制度下,受害者家屬將會遭受兩次暴力。(二)我們怎麼知道,受害者家屬需要什麼?受害者家屬往往比我們更能體驗何謂「寬恕」:寬恕那不可寬恕者。

我主張廢除死刑的理由,並不是站在保護犯罪者人權的立場,我並沒有要為犯罪者說話,也不是自由主義的人權鬥士。我是基於倫理學的理由而反對國家暴力,國家暴力不僅剝奪了受害者家屬的悲傷權利,看不到受害者家屬的長期歷程,也讓所有的人都成為受害者,讓所有人都無法繼續深思人性、死亡、正義的價值。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生死門

 

新海誠的電影《追逐繁星的孩子》是一部相當精緻的動畫。情感的描寫清淡卻深刻,奇幻畫面的設計深具創意與想像力,更重要的是,故事完整且有重點清楚。裡面涉及不少可以討論的主題,但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死亡與悼念主題。

非常簡單地說一下故事。小學生明日菜的代課老師森崎,其實是秘密組織的成員,任務是尋找傳說中的地下世界雅戈泰。不過,森崎老師一心想要去雅戈泰,卻不是因為想要完成任務,而是出於私心:想要讓死去十年的妻子復活。傳說,地下世界雅戈泰有著生死門,藏著讓死者復活的秘密。 

明日菜偶然遇見了瞬,愛上了這個來自地下世界雅戈泰的少年。然而,愛情來的莫名其妙,消失得更是突然。明日菜剛愛上瞬的隔天,瞬就死了。正當明日菜想念瞬的時候,忽然看到與他長得非常相似的男孩,原來是瞬的弟弟,名叫心。明日菜也搞不清楚自己究竟是想跟森崎老師一樣,要見到死去的瞬,還是想要從弟弟心身上找回哥哥瞬,總之,就糊里糊塗、陰錯陽差地跟著森崎老師到達了雅戈泰,並一路深入到生死門。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小故事:秘密儲藏室 

 

美國影集《六人行》(Friends)當中有許多關於愛情、友誼的探討,既充滿幽默感、又描述了細膩的心理變化與微妙關係,拿來作為舉例相當好用。我在這裡要講其中一集的小故事,內容有稍微做了一點改編。 

妮妮和德德是一對新婚夫妻。妻子妮妮既有潔癖、又是個控制狂,不僅要求家裏保持有秩序、分類歸位、一塵不染,並且做每件事的順序與方法也都嚴苛地強調一絲不苟。總之,一切都要在她的掌控之中。朋友們常常受不了她這一點,但德德很愛她,也早就習慣了她這樣的毛病,所以兩人相安無事。 

兩人結婚之後,德德搬進了妮妮原本就租了很久的房子中,一起生活。有一天,德德無意間忽然發現家中有一扇門,是他過去從來沒有注意到的。這扇門一直都沒有被打開過,以至於新婚一個多月之後,德德才發現這扇門。 

德德端詳了一下外觀,判斷門的後面應該是個小小的房間,這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先去拿出家裏的一大盒鑰匙,試著找出相配的鑰匙,試了很久,都沒有成功。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魏建國導讀,蔣興儀整理,2013.3.29  

本週閱讀:Slavoj Žižek的〈Neighbors and Other Monsters〉,出自《The Neighbor 

 

一、問:在Zizek那裡,它者的課題為何重要? 

答:生命中有個它者,將導致我這一生永遠不會跟我自己一樣,這是很棒的。讓我能跟隨我的欲望,欲求跟自己不一樣。這種不一樣是存有being上的,而不是知識論的,不是腦袋想要,就可以做到的。是我的存有讓我做到的。 

自從海德格以來就有這樣的想法。存有Being跟它自身不一樣,所以我也可以跟我自己不一樣。因為我來自存有Being,一開始存有Being就通過它者把它的差異給了我。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迫害與殉教,誰先誰後?

 

德希達說:「書寫熱愛迫害」(因為有迫害才能激發出深刻的書寫)。在這裡可以改成:「信仰熱愛迫害」或「理想熱愛迫害」。

上週五,國家地理頻道有一個節目叫〈耶穌的崛起:殉教者〉,內容很縝密與精彩,是個相當激發思考的節目(用力推薦它)。它非常有邏輯地陳述一系列的問題,並一步步去論證其中的疑點。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團體討論,聽起來是一個很通俗的用語,大家幾乎每天都在用。但我要說的是,這件事不簡單,它並不只是一群人聚在一起發表意見或凝聚共識而已。

一個團體不能變成一個同質性過高的排他團體,不能變成某種集體主義。因此,討論,發生在一個團體中,並且在團體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其角色便是防止這個團體產生集體性思維,以至於停滯而不再變動,並且封閉起來。就此而言,討論的特徵或功能,最不重要的一個便是「建立共識」。

當然,團體成員要一起進行工作,必須靠著討論來建立共識,形成工作目標與步驟,這是每個團體都少不了的部份。但是,我認為這個部份所佔的比例要儘量保持在最少的份量。因為這樣的討論僅僅具有「實務上的功能」,但還不具有「實踐上的效果」。

具有「實踐上的效果」的討論可以激發出團體的異質性或差異性,差異性可以讓一個團體大於它自身。什麼叫做:一個團體大於它自身?意思就是,裡面的每一成員都會超出、大於、勝過他自身,都能比他原先的自我要更多。所有成員加起來,整個團體會絕對地大。

弔詭的是,這不是加法的邏輯,反是減法的邏輯。若要更多,首先必須更少。唯有我比自己還少的時候,我才會比自己更多。唯有我能去除掉先前的、既有的框架時,我才可能變化。更多,不會是一種累積,而是一種刪除。

具有實踐上效果的討論有兩個內部動力,一個是「求知的渴望」,一個是「求錯的欲望」。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魏建國導讀,蔣興儀整理,2013.3.8

本週閱讀:Slavoj Žižek的〈Neighbors and Other Monsters〉,出自《The Neighbor

 

一、問:康德式的綜合活動,會引發什麼問題?

答:康德式的綜合活動、我思,若被解讀為沒有生產力、無法發展,那是因為只有把它放在知識論底下。若是放在美學這邊,相反地,康德的我思是有生產力的。主體不再只是去認識對象,而是去創造對象。綜合就是創造,主體將對象的同一性、統一性給生產出來。那麼,針對自我呢?我也能認識我自己,進而創造我自己。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有機會開「愛情哲學」這門課的話,這本書會是我的教材首選。它還不是愛情哲學的全部,但至少,可以包含愛情哲學的前半部了。(附帶對於台灣出版界的惋惜,它已經絕版,只有在二手書市場才買的到,或是去圖書館借。)

 

《戀人的心》書摘

 

p.76「我們愛的人只是理想自我的替代品。兩個互愛的人是在互換他們的自我理想。」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情有兩種

甚至

同一個愛情也有兩種

曾經開始卻被遺忘的那一種

以及現在正在開始的那一種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