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寶寶有一集叫「寵物秀」。

 

描述海棉寶寶帶著小蝸去參加寵物秀競賽,為了和其他寵物一較高下,他幫小蝸做了各種檢查、清潔、美容、裝飾等工作,打扮得光鮮亮麗。誰知道當天在競賽會場中,評審碰了小蝸最不愛被碰觸的蝸牛底盤,牠就咬了評審。然後,小蝸爬上講台,用喵喵語對所有寵物發表了一段慷慨激昂的談話,引起所有寵物憤怒的共鳴,紛紛開始表示向主人抗議的動作。

 

這段故事看起來很單純,是說當我在寵愛小動物時,用各種「為牠好」的方式對待牠,其實只是想要把牠拿來炫耀,滿足我自己的虛榮心,我並沒有顧慮到牠。因此,寵愛其實只是一種壓迫。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恐懼是一種普世性的經驗。即使是最小的昆蟲都會感到恐懼。譬如我們跑去海邊弄潮玩水,看到海葵,用手一摸牠,牠立刻縮了起來。每一種生物一有恐懼都會自動收縮。一面對未知就感到恐懼並不是什麼可怕的事情,那是活著的一部份,所有的生命共有的一部分。我們一感覺有孤獨的可能,死亡的可能,感覺沒有東西可以讓我們抓住,內心就會產生恐懼的反應。接近真像,自然也會感到恐懼。」

 

「在某一次閉關中,我深深體悟到一件事,我發現我們不可能既安住在當下而又同時妄念編撰劇情!我知道這聽起來沒什麼,可是一旦親自領悟到這一點,你一定會變。眼前的這一刻,你是這麼清楚地見到無常;這麼清楚地見到慈悲、驚奇、勇氣,也這麼清楚地見到恐懼。事實上,一旦站在未知的邊緣完全意識到當下,卻又沒有任何的寄託,這時每個人都會覺得雙腳落空。然而就在這個時刻我們的理解會深化,我們會發現當下是非常脆落的一刻。這一刻實在令人焦躁不安,卻又是完全溫柔的。」

 

「我們剛開始探索時總是懷抱著許多理想和期待。我們總想尋找答案來滿足我們長久的飢渴,卻一點也不想認識心中的妖魔鬼怪。」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面是一位朋友對於自身跳水經驗的表述。這類的自身經驗現象,是非常好的分析題材,從中可以探討許多哲學問題與心理分析問題。「從現象到分析」一直都是我們從日常生活開始思考的途徑。

 

我把這篇當成題目,要問大家的是:

 

1.「害怕跳水」這件事,重點是在「害怕」,還是在「跳水」?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某次的課堂上,一位學生作專書報告,報告的是佛洛依德的一個幻覺的未來。她在報告之前說了個笑話,作為開場白(雖然不知道這個笑話和這本書有何關聯,不過也不要緊,不是我要分析的重點)。

 

笑話的內容是這樣的:

 

 「一個恐怖分子和一個牧師死掉之後,見到了上帝。這兩個人分別被上帝判為要上天堂與下地獄。只不過,是恐怖分子該上天堂,而牧師得下地獄。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推薦各位一本書:我們最幸福》,是學生推薦我看的。

 

是一位記者訪談了許多從北韓脫逃的民眾,匯集而寫成一本關於北韓人民生活的書,以故事的方式敘述,把北韓思想控制與極度貧窮的生活細節呈現出來。寫的很好,引人入勝,令人動容。

 

舉個例子來說,當我看到北韓「沒有垃圾」時,很傻眼。因為他們物資缺乏到沒有多餘的廢棄物,一點一滴的垃圾全部被撿拾來利用,連糞便裡面的玉米粒都被挑出來煮過再吃。我之前一直以為,只有在高度文明的社會(像是歐美)才有可能做到沒有垃圾。看來我錯了,我還是只有從自己的世界觀出發。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張芝維同學的作業,若要分享引用,請放上作者姓名以示尊重】 【題目:Gyges魔法指環的寓意為何?如果你拾獲蓋格斯魔法指環,你會使用這個指環嗎?你的理由是什麼?

 

Gyges魔法指環的故事說,一個人突然一夕之間有了能力,便要作亂。Glaucon以此展示了人心的趨利本性,一旦關乎利益,人不是不行惡就只不過是沒有本事行惡。指環所具有的隱身能力特別有意思,隱藏自己的目的究竟是要逃離誰呢?是他人的目光?或者其實是自己?

 

倘若有人說,不用指環是為了避免不正義之情事。那麼,這麼說的人正是《The Republic》裡那群為不正義辯護的人們所指控的──只是害怕不正義的名聲而不是真正正義的人;他們無法直視自己內心真實存在的,被稱為「惡」的部分,他們害怕的是別的東西──被輿論所指控或者是無法控制的自己。前者建構自我價值的部份來自於社會認同,一旦遭到世俗價值的否定,其以社會認同加強自我認同的世界將會崩壞。後者則受到價值觀的綑綁,害怕自身失控會迫害到自我的原有穩定狀態,因為無力控制自身的慾望,拒絕接受將來可能被慾望驅使的惡的」自己。因此一旦能夠有輕鬆的生存方式,比方說在確保不被發現的情況下,在利益來臨時他們同樣會施行不正義。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同學在〈去標籤化:勇於「不了解」〉這篇文章中,問了我一個問題:「喝星巴克、吃哈根達斯、用蘋果等,算不算是一種標籤?」這是個好問題,將標籤化的概念與日常生活聯繫起來。

 

我們每個人都有各式各樣的習慣。有人愛吃雞排,有人只吃肯德基的雞排,有人則非凱悅大飯店的雞排不吃(其實我並不知道凱悅有沒有雞排)。這些習慣來自於我們對口味或品味的…堅持(說好聽的)或固著(說不好聽的)。口味或品味是用來滿足自己,讓自己從中獲得快感,獲得嘴巴的快感或是心理的快感。

 

如果說,我們一直堅持某些店家或品牌,寧可餓肚子也不吃路邊攤的雞排,一定要坐車去台北凱悅吃。那只能說,我們願意讓自己被這些習慣、快感所驅使,我們願意為這些固著花費時間、心力、金錢。這裡沒有所謂的好或不好,沒有什麼可追究的價值或倫理問題,也還不至於形成為一個可討論的「標籤化」問題。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當我們有自殺念頭的人,有某些心理、生理、家族狀況時,這樣的「標籤化」是否可以幫助理解,讓當事人或旁人接納「有狀況」這件事,進而知道如何求助?還是說,會造成誤解,使標籤變成一種狹隘化或污名化,以至於惡化了原有的狀況?

 

二、意圖自殺者,其親人的感受有哪些?這些感受到底是針對意圖自殺者,還是針對自己?

 

三、當我們試圖要幫助有自殺念頭的人時,究竟是我在幫他,還是他在幫我?如果我自己的問題沒有解決,我能不能夠好好地幫助他人?他人的問題是否單純地只是「他自己個人的問題」,還是說總是一種「關係的問題」?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介紹一部電影《日落號列車》(The Sunset Limited)。但我要說明一下,有些人可能不喜歡這種片子。它從頭到尾都是在一個房間內,拍攝兩個人對話的過程。

 

看起來是很陽春與節省成本的片,但其實這種片超超超難拍。主角是我喜歡的兩個演技派演員,湯米李瓊斯和山繆傑克森。

 

一般的影評把片子的焦點放在:宗教、人生、死亡的對話。大致沒有錯,但我認為不宜過於強調宗教的部份,否則閱讀此片的觀點容易變狹隘,導致漏失了許多精彩內容。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一、當自殺者遺族被貼上「不正常」的標籤時,我們是否要努力清除標籤,讓他們感覺自己是「正常」的?還是說,我們需要重新檢視何謂「正常」與「不正常」?

 

二、《自殺者遺族》,中間穿插了故事,後面三分之一是作者針對如何面對自殺所整理的六個原則:表達悲傷、放下困惑、同理逝者、告別逝者、創造意義、祝福逝者。作者主要是針對這六個原則進行陳述,而不是像悲傷輔導那本書中偏理論性分析,作者並沒有說這六個原則從何而來,看起來像是他的學術訓練加上臨床經驗整理。而這六個原則有談到運用,但看不出是對哪些對象來談。整本書的論點很簡單,作者在這段話中明確表達他編書的用意:事情已經發生了,我們的親人已經死了。請容許我們在心中保留一點空間,請接受有些自殺不能防治,所以我們的親人才死去,沒有人有錯。我想不管是他自身經驗的陳述、穿插其他遺族的敘述及書末提出的六個原則(作者強調必須能同理逝者才能祝福逝者),都是要闡述這個觀點。

 

三、當自殺者遺族被標上「家庭有問題」的標籤時,這個標籤會幫助遺族開始檢視其家庭互動關係,進而嘗試改變它?還是反而會讓整個家庭更加沮喪或混亂,進而越變越糟?(並且,有沒有哪個家庭是『沒有問題』的?)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