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各位一本書:我們最幸福》,是學生推薦我看的。

 

是一位記者訪談了許多從北韓脫逃的民眾,匯集而寫成一本關於北韓人民生活的書,以故事的方式敘述,把北韓思想控制與極度貧窮的生活細節呈現出來。寫的很好,引人入勝,令人動容。

 

舉個例子來說,當我看到北韓「沒有垃圾」時,很傻眼。因為他們物資缺乏到沒有多餘的廢棄物,一點一滴的垃圾全部被撿拾來利用,連糞便裡面的玉米粒都被挑出來煮過再吃。我之前一直以為,只有在高度文明的社會(像是歐美)才有可能做到沒有垃圾。看來我錯了,我還是只有從自己的世界觀出發。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張芝維同學的作業,若要分享引用,請放上作者姓名以示尊重】 【題目:Gyges魔法指環的寓意為何?如果你拾獲蓋格斯魔法指環,你會使用這個指環嗎?你的理由是什麼?

 

Gyges魔法指環的故事說,一個人突然一夕之間有了能力,便要作亂。Glaucon以此展示了人心的趨利本性,一旦關乎利益,人不是不行惡就只不過是沒有本事行惡。指環所具有的隱身能力特別有意思,隱藏自己的目的究竟是要逃離誰呢?是他人的目光?或者其實是自己?

 

倘若有人說,不用指環是為了避免不正義之情事。那麼,這麼說的人正是《The Republic》裡那群為不正義辯護的人們所指控的──只是害怕不正義的名聲而不是真正正義的人;他們無法直視自己內心真實存在的,被稱為「惡」的部分,他們害怕的是別的東西──被輿論所指控或者是無法控制的自己。前者建構自我價值的部份來自於社會認同,一旦遭到世俗價值的否定,其以社會認同加強自我認同的世界將會崩壞。後者則受到價值觀的綑綁,害怕自身失控會迫害到自我的原有穩定狀態,因為無力控制自身的慾望,拒絕接受將來可能被慾望驅使的惡的」自己。因此一旦能夠有輕鬆的生存方式,比方說在確保不被發現的情況下,在利益來臨時他們同樣會施行不正義。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同學在〈去標籤化:勇於「不了解」〉這篇文章中,問了我一個問題:「喝星巴克、吃哈根達斯、用蘋果等,算不算是一種標籤?」這是個好問題,將標籤化的概念與日常生活聯繫起來。

 

我們每個人都有各式各樣的習慣。有人愛吃雞排,有人只吃肯德基的雞排,有人則非凱悅大飯店的雞排不吃(其實我並不知道凱悅有沒有雞排)。這些習慣來自於我們對口味或品味的…堅持(說好聽的)或固著(說不好聽的)。口味或品味是用來滿足自己,讓自己從中獲得快感,獲得嘴巴的快感或是心理的快感。

 

如果說,我們一直堅持某些店家或品牌,寧可餓肚子也不吃路邊攤的雞排,一定要坐車去台北凱悅吃。那只能說,我們願意讓自己被這些習慣、快感所驅使,我們願意為這些固著花費時間、心力、金錢。這裡沒有所謂的好或不好,沒有什麼可追究的價值或倫理問題,也還不至於形成為一個可討論的「標籤化」問題。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當我們有自殺念頭的人,有某些心理、生理、家族狀況時,這樣的「標籤化」是否可以幫助理解,讓當事人或旁人接納「有狀況」這件事,進而知道如何求助?還是說,會造成誤解,使標籤變成一種狹隘化或污名化,以至於惡化了原有的狀況?

 

二、意圖自殺者,其親人的感受有哪些?這些感受到底是針對意圖自殺者,還是針對自己?

 

三、當我們試圖要幫助有自殺念頭的人時,究竟是我在幫他,還是他在幫我?如果我自己的問題沒有解決,我能不能夠好好地幫助他人?他人的問題是否單純地只是「他自己個人的問題」,還是說總是一種「關係的問題」?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介紹一部電影《日落號列車》(The Sunset Limited)。但我要說明一下,有些人可能不喜歡這種片子。它從頭到尾都是在一個房間內,拍攝兩個人對話的過程。

 

看起來是很陽春與節省成本的片,但其實這種片超超超難拍。主角是我喜歡的兩個演技派演員,湯米李瓊斯和山繆傑克森。

 

一般的影評把片子的焦點放在:宗教、人生、死亡的對話。大致沒有錯,但我認為不宜過於強調宗教的部份,否則閱讀此片的觀點容易變狹隘,導致漏失了許多精彩內容。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一、當自殺者遺族被貼上「不正常」的標籤時,我們是否要努力清除標籤,讓他們感覺自己是「正常」的?還是說,我們需要重新檢視何謂「正常」與「不正常」?

 

二、《自殺者遺族》,中間穿插了故事,後面三分之一是作者針對如何面對自殺所整理的六個原則:表達悲傷、放下困惑、同理逝者、告別逝者、創造意義、祝福逝者。作者主要是針對這六個原則進行陳述,而不是像悲傷輔導那本書中偏理論性分析,作者並沒有說這六個原則從何而來,看起來像是他的學術訓練加上臨床經驗整理。而這六個原則有談到運用,但看不出是對哪些對象來談。整本書的論點很簡單,作者在這段話中明確表達他編書的用意:事情已經發生了,我們的親人已經死了。請容許我們在心中保留一點空間,請接受有些自殺不能防治,所以我們的親人才死去,沒有人有錯。我想不管是他自身經驗的陳述、穿插其他遺族的敘述及書末提出的六個原則(作者強調必須能同理逝者才能祝福逝者),都是要闡述這個觀點。

 

三、當自殺者遺族被標上「家庭有問題」的標籤時,這個標籤會幫助遺族開始檢視其家庭互動關係,進而嘗試改變它?還是反而會讓整個家庭更加沮喪或混亂,進而越變越糟?(並且,有沒有哪個家庭是『沒有問題』的?)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父後七日〉這篇文章怎樣用荒謬來傳達作者對於死亡的看法?藉由這樣的書寫,作者如何度過悲傷達到哀悼?我們一般人是否可以藉由書寫悲傷來度過悲傷?

 

二、〈父後七日〉的作者,對於父親的喪禮採取客觀的觀察,這是否會迴避了自身主觀的情緒表達?又,在哲學上,「與死亡保持客觀的距離」是一個重要的主題,而那是什麼意思?

 

三、「若我病痛纏身時,我希望家人不要對我積極救助,讓我以消極安樂死的方式,有個尊嚴的好死。」當這樣的觀念越來越普遍時,是否會間接地鼓勵自殺的想法:「當生命無法承受時,就趕快結束它吧」?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標籤是一種身分認同的象徵,可以屬於物品,也可以屬於人。商品的標籤註明了該貨品是屬於哪一個集團所製造,人的標籤則註明了他()()是屬於哪一種身分。商品的標籤通常只有一個,而人身上的標籤則會有許多個。我要談的是人的標籤這部份。我們經常會替他人貼上某個標籤,自己也會被他人貼標籤。

 

標籤的形式有各式各樣,像是:「真是有夠大男人!」「不愧為天蠍座的!」「喔~你是原住民。」「這就叫做躁鬱症喔。」「老 師就是 老師。」「你們基督徒會怎麼想?」「你不是一個自由主義者嗎?」等等。

 

大男人、天蠍座、原住民、躁鬱症、老師、基督徒、自由主義者,都是一個標籤。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荒謬,一直很難清楚地說明它。當我們說:「好荒謬啊!」或「簡直是荒謬透頂!」這時,彷彿是把它拿來當作譴責的術語,把它跟諷刺或批判聯繫在一起。但我認為,荒謬即便具有諷刺或批判的意味,那也只是表層而已。它的意涵非常豐富,它不是「荒唐或可笑」,不只這樣單向與單調。

 

荒謬的情境會令人產生一種奇怪的感受,這種感受通常無法用現有的情緒形容詞來描述它,總是需要把一大堆形容詞拼湊起來,像是:令人哭笑不得、又想生氣又覺得好玩、又想大哭又覺得開心、臉上三條線地不知所措、愣在當下瞠目結舌等等。它是一種在一般禮儀習俗的體面表現「之外」的態度與感受,也是一種在任何既有定義「之外」的態度與感受。

 

雖然不容易談論,我還是試圖抓出荒謬的三個元素。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當我們遭逢了失落或悲傷的經驗時,會一再地敘述自身的悲慘經驗,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這樣的「說」對於說者本身到底好不好,有沒有治療效果?而聆聽的旁人有該怎樣面對與處理?

 

二、遭遇了失落或悲傷經驗的當事人,要不要「堅強」起來?如果要的話,哪些不會是真正的堅強(而是虛假的堅強)?又,怎樣才叫做真正的堅強?此外,總是以「虛假的堅強」來面對問題的人,是什麼原因造成他如此?

 

三、書中提到有悲傷遭遇的人會產生「控制」,到底是誰在控制誰?控制到底好不好?又,判斷「控制到底好不好」的依據是什麼?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