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蔣興儀

 

維大利提到「同化他人的死亡」,這個用法很大膽,也很有趣,很值得繼續分析。「同化」identify確實是心理分析的一個重要術語,有著各種不同的使用。

 

在佛洛伊德那裏,同化identify的意思是,把某個東西內向投射introjection到我自身當中,吸收進入我自身。例如,同化於領袖人物,讓他成我之中的理想自我Ideal Ego,成為形塑我的典範。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篇是林耀盛老師和龔卓軍老師合著的一篇論文,刊登在「應用心理研究」期刊上。此文試圖把我們對於主體之創傷的了解,從認識論epistemology的方向偏轉開來,轉向到存有的ontology方向。我認為,這正相應於紀傑克所說的:「從認識論的無能,到存有學的不可能」。

 

「認識論的無能」是說,我們無法用認識論來解讀主體之創傷。「存有學的不可能」是說,主體之創傷表示主體在他的生存之中與某種東西遭逢,那個東西就是「虛無」nothingness,就是「不可能者」the impossible,就是「存有」Being。這樣的遭逢會使得主體不再是主體,而成為一個分裂的主體$

 

在這篇文章中,先是對於「創傷後壓力疾患」PTSD之指標的抨擊,認為這是用認識論的方式,把創傷給客觀化為一些具體的癥狀判準,僅僅只是一些實證資料的集合,其目的是為了臨床診斷與治療的方便實用而已。用這樣的方式來了解創傷,既無心理意涵,更無文化與社會意涵。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前一篇新聞,關於救災志工的轉化症,其實是一份題目,要請大家閱讀新聞的內容後,從心理分析的觀點解解下列問題:

 

1.「徵狀」和「創傷」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2.這裡的救災志工經歷了什麼?沒經歷什麼?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災區慘狀不忍卒睹,救災志工罹罕病轉化症

 

2009-09-01

中國時報

【吳進昌/中縣報導】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蔣興儀

 

這不是繞口令,也不是學嬰兒無意義反覆的兒語,而是因為中文的動詞和名詞之間的區分不明顯。放在句子裡就比較清楚易懂:我所害怕的是我的害怕(I feared for my fear)

 

我們都會害怕,也經常害怕。或者是怕蛇、怕媽媽、怕老師、怕陌生人等等,所害怕的是一個具體的對象。或者是怕考試、怕黑、怕上台、怕吵架等等,所害怕的是一個事件或情境。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作者: 蔣興儀

 

 

前面的兩篇名句賞析,主要是針對勒維納斯和紀傑克對於「它者」與「主體」的討論。其實,最初閱讀的引發點是拉普朗虛(Laplanche, J.)

 

主體就「是」裂隙(The subject “is” a gap),這個命題是要說明:主體最初是由它者所構成,構成而為一個裂隙,如果主體不接受他自身為裂隙,他就會縫合或驅邪(前置)這個內在裂隙,造成倫理上的暴力。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起源的和構成性的無助,這個哲學狀態不正是原初祛依附(dis-attachment)之裂隙的另一個名稱嗎?它引發了幻象的原初「激情依附」的需要。

 

心理分析的「誕生地」是幼兒的創傷經驗,伴隨著大它者的不可穿透之「黑點」,此黑點擾動了他的心理平衡。拉岡將此幻象規定為:針對這個黑點之奧秘的「回答」。

 

幻象因此是一種防禦構造,用來對抗原初的祛依附之深淵。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之它異性」是把自身當成另一個,…這只不過就是同一者的遊戲:藉由自我來進行「我之否定」正是「我之同化」的模式之一。

我對抗世界之「它者」的方式,就是藉由在此且與自身在家的方式,而寄居並同一於我自身。

在世界之中找到個位置和家,寓居其中,正是維繫自身的方式。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蔣興儀

人家說,人到中年,就會開始想下一代的問題,我確定,我已經是中年了。

看到報紙上有個房屋廣告,所使用的廣告詞是「你給下一代留了什麼?」當然,這是以一種繼承或傳承的訴求,來為父母洗腦,希望父母給子女留下物質上的支柱(像是金錢或房子)。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蔣興儀

 

最近水災的災情越加嚴重,身邊的親朋好友也都投入捐款活動。那天,聽到兩個朋友的對話,很值得玩味與深思。

 

某甲問:「你自己都沒工作,快要吃不飽了,還捐款救人喔?」

某乙答:「我能捐款救人,我自己就會吃飽了。」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