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報告《恐懼與專家》這本書時
摘錄了書裡面莎士比亞所說的一句話:
「最好的安全就在恐懼中」
要在怎樣的脈絡下來理解這句話呢?
學生報告《恐懼與專家》這本書時
摘錄了書裡面莎士比亞所說的一句話:
「最好的安全就在恐懼中」
要在怎樣的脈絡下來理解這句話呢?
作者:蔣興儀
關於下面這段對話,肉包說的對。阿乙的作為看似關聯於這個女孩,但其實並沒有。(某甲問某乙:「你為什麼老是帶著一個罐子呢?」某乙答:「我所帶的這個罐子,裡面裝的是對某個女孩的永久記憶,而這個女孩是我再也不願意想起來的人。」)
不過,這樣的「沒有」有兩個意思,第一,不是由於當初這個女孩如何如何,阿乙才怎樣怎樣,跟當初那個活生生的女孩「沒有」關係。第二,女孩的離去,女孩的不確定性,引發了阿乙的行為,表示阿乙「沒有」接受女孩作為大它者Other。後面這一點更重要。
英國詩人Alfred Tennyson說:
「人就是主宰自己命運的人」
“For man is man and master of his fate.
這句話現在已經是大家朗朗上口的一句口號了
這週讀書會談論「愛」,主要是要區別「愛」與「欲望」不同。用的是Zizek的《意識形態崇高客體》當中的幾個小片段。
紀傑克說,當某人抱持著無私的、無怨無悔的、無條件的、犧牲奉獻的愛對待對方時,事實上是在迴避某些事情,某人用盡一切力量不讓它發生。什麼事情呢?對方的改變,迫使我也要改變。
換句話說,因為我自己害怕改變,所以用愛的方式來防堵對方改變,只要對方不改變,我就不必經歷改變所帶來的痛苦。
上週讀書會看的電影是《1408》和《索拉力星》,一般都會把前一部定位為鬼片,而後一部定位為科幻片,但我們的同學已經很了解,我們這裡一律把它們定位為心理片。針對「是誰在搞鬼?」這個問題,大家很容易就知道:是片中的主角自己心裡在搞鬼。
因此,同學很就找出兩片的共同特徵,就是:都牽涉到親密家人的死亡,而兩位主角都沒有讓此一死亡帶領他們進入悼念。正因為如此,兩位主角在遇到一些偶發的特殊情境時,很容易就投射出他們的幻象fantasy。
幻象fantasy不同於幻覺hallucination。幻覺是一種願望的滿足,幻覺的內容大都是我希望會實現的,我想要到達成的,會令我愉快的一些想像。而幻象正好相反,它的內容都是可怕的、恐怖的、驚嚇的、詭異的、痛苦的。
作者:蔣興儀
德曼是比利時人,後來到美國發展,是當代著名的解構學者,「耶魯四人幫」之首,讓法國的解構理論在美國開花結果。他的貢獻不只是在文學批評領域,更是在哲學領域。他前不久才過逝,當代又損失了一個天才。
德曼的公案是什麼呢?德曼成名之後,他過去的事蹟被人挖掘出來,那是一段不光采的事蹟。他很年輕的時候,大約21-23歲時,曾經在比利時的一份報紙專欄當主筆,約兩年左右,而這份報紙乃是一份親近德國納粹黨的報紙,他的文章當中,帶有許多反猶主義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