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蔣興儀

人家說,人到中年,就會開始想下一代的問題,我確定,我已經是中年了。

看到報紙上有個房屋廣告,所使用的廣告詞是「你給下一代留了什麼?」當然,這是以一種繼承或傳承的訴求,來為父母洗腦,希望父母給子女留下物質上的支柱(像是金錢或房子)。
 
到底留下這些物質對於子女有什麼用?誰也說不出來一個合理的理由,只看到報紙上不時出現敗盡家產的不肖子、為了爭遺產而兄弟鬩牆等等這些新聞。換言之,留下物質給下一代,不僅沒有一個具有說服力的理由,更有許多負面的結果會產生。

我一直保留著一份簡報,大概是一兩前,關於香港富商余彭年的報導。他有幾億港幣的家產,卻立下遺囑說,死後全數捐出,不會留給子孫。他說,子孫們有工作做、有房子住就夠了,要這麼多錢幹什麼?真的是很了不起的想法。

報導中,記者引述了林則徐的家訓,說余彭年的做法類似林則徐。林則徐說:「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捐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意思是說,如果子孫賢能,則留錢給他反而滅了他的心志。如果子孫平庸,則留錢給他更會害他濫用錢財而荒廢一生。呵呵,林則徐的話很狡猾,是一種雙刀論證,不過,確實很能打動人心,也值得現代父母效法。

以上,我闡述了兩種「給下一代留下什麼」的方式。第一種,所留下來的「什麼」是物質上的財產。第二種,所留下來的「什麼」是精神上的典範與訓誨。接下來,我要提出第三種,給下一代留下了一個「什麼?!」

從一個小例子說起。我有個朋友,他的父親因為晚婚年紀大,在他三十歲那年就過世了。父親過世時,留給他一個信封資料袋,裡面有一些文件。當時,他以為是些什麼房地產或股票,或是什麼遺囑信件等東西。結果,打開一看,是一整疊的收據。通通都是關於捐款的收據,大大小小的數目,以我朋友的名字,捐給各種慈善機構,數目高達百萬,時間長達二十年以上。

我要討論的不是捐款這件事,而是我朋友的反應,他當時很震驚,大聲說了句:「什麼?!」

之後,有一兩年的時間,朋友對於這份遺產一直非常耿耿於懷。在他的印象中,父親非常節儉,節儉到很吝嗇的地步,因此他不認為父親是一個會捐款的人。並且,父親也從來沒有一直耳提面命地敎他要做善事之類的。所以,父親的遺產讓他充滿困惑,甚至是無法諒解,他會怨懟父親這種莫名的舉止,他經常在心理問父親:「你到底想說什麼?!」 用心理分析的術語來說,這時,父親對他而言是個大它者(Other),是個奧秘,他無法理解它。

然而,這個「什麼?!」在他心裡醞釀了多年,終於發酵了。他三十四歲時,和朋友合開設的小公司失敗了,虧損了很大很大的一筆錢,他甚至萌生自殺的念頭。正要自殺時,看到那個父親留下的信封,那個「什麼?!」再度強烈撞擊著他,他拿著那個信封,靜靜地在房裡坐了兩天兩夜。

現在,七八年後,他已經償還大筆債務,並且又開了一家公司。我曾經問他:「那個信封到底告訴了你什麼?」他搖搖頭,只說:「那個信封只是讓我從絕望邊緣徹底落入谷底,從自殺邊緣徹底投向一片空白。」

很玄嗎?一點也不,他沒有學過心理分析,但卻完全吻合心理分析所說的「第二次死亡」。他沒有自殺,是因為他承擔了活著時候的死亡,是因為他經歷了虛無。而這個死亡與虛無,是由大它者Other給予的一個奧祕的「什麼?!」所傳遞下來的。

為人父母的,當然都想要留給子女一些什麼東東,不論是有形或無形的,留下的總是個「有」。然而,最難的是,留給子女一個「無」,這個「無」並不是什麼都沒有,相反地,那是一個絕對的契機,由死亡所帶來的改變契機,是突破自己之後的一整個世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sy66621 的頭像
    jsy66621

    蔣興儀的學術和日常散文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