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zek論資本主義與自由脫勾:關於紅墨水的笑話(中)
二、縮減或輕忽問題
讀者可能會問:那你現在不是正在使用紅墨水嗎?Zizek不也是用這個笑話,來揭露資本主義再也無法承諾「自由」嗎?是的,沒錯,坊間批評資本主義的言論和書籍,不在少數。但是,自福山的「歷史終結」之說提出後,能夠取代資本主義的其他制度的想像,好像就此消失了。批評歸批評,沒幾個人當真,它依然是我們生活的唯一重心,我們似乎真沒打算讓資本主義終結。
所以,Zizek的重點是:指出我們如何地縮減或輕忽問題。他認為,有幾種輕忽問題的態度,或是說有幾種我所謂的「藍色紅墨水」的情況。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Zizek論資本主義與自由脫勾:關於紅墨水的笑話(上)
紀傑克(S. Zizek)除了喜歡運用電影之外,也常常使用笑話,來闡述他的觀念。我想要分析一個「紅墨水和藍墨水」的笑話。
歐,對了,通常笑話都是不解釋的,因為笑話的構成原理是透過短路、爆出火花、瞬間頓悟等,藉此形式來產生效果。一旦去解釋笑話,這個過程就不見了,笑話就不好笑了。不過,我的用意不在於好笑,而在於分析。
一、笑話的兩層解釋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心理症狀和社會症狀(下)
二、社會症狀
1.被支配者和被剝削者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理症狀和社會症狀(上)
容格說:「當我們煩惱他人的一切時,都會使我們喪失對自身的理解。」這句話可以解讀為:鼓勵我們「回歸自我」,跳脫煩人的人際困擾,擺脫他人的眼光。
但我覺得,這樣解讀還不夠。應該解讀為:「超越自我」才是我們對自身的重新理解,亦即,去理解那個至今為止,連我們自己都尚未意識到的種種,比自我自身還要更多的東西。
「症狀」(symptom)一詞,就具有這樣的兩次解讀歷程。這不僅是說:它具有心理症狀和社會症狀的意涵,更是說,在心理和社會的每一面向上,它也都要被解讀兩次。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翻譯:Zizek 論 Me Too 運動
【來源:Slavoj Zizek on #MeToo movement. How to Watch the News, episode 02,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i_UAPaoEW4】
我們必須很小心和批判性地對待Me Too運動。好萊塢的性騷擾和醜聞的揭露,引發全世界的火花和公共評論。Me Too運動不再是它所是的那個樣子,它並沒有碰觸到社會的真實問題。他們總是在談論性,但一點都不是關於性。他們總是透過權力的稜鏡來看待性。雖然我們在原則上應該支持Me Too運動,它是巨大的事件。它認為性別之間的基本關係模式,在階級社會之前就已經被建立,遠在古老的部落社會,男人就佔有支配的角色等等。這種想法會使得某種更為激進的新東西的產生,在今天逐漸消失掉了。正是基於這個理由,我們必須非常小心,並且批判性地看待Me Too運動。
重要的是,某些黑人女性早在十年前就提出這個詞彙,開始進行Me Too運動。這些黑人女性現在提出批判的聲音並宣稱:Me Too運動已經不再是當初的那個樣子了。Tarana Burke說:「我們已經走得太遠,遠離了這個運動十年前的開端。有時候我聽到人們談論的Me Too運動,我已經不認識它了。」它的意涵並不是作為Rose McGowan和其他好萊塢明星的聲音,她們的事業運作不順並且正在抗議。不是這樣的,它實際上是女性的群眾運動,首先是黑人女性為自身抗議,把她們日常存在的悲慘、日常的剝削等等,帶到公共場域來 。而當Me Too運動爆發時,它被上層中產階級給再挪用 。(新聞省略)所有關於階級的面向,關於被剝削的女性黑人、女性勞工等,以及關於此一現象的群眾性,都消失了。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確幸:心理-社會的(psycho-social)成因與追問
一、問題
學生問我:「小確幸有什麼錯?」
嗯,這是個好問題。我猜,發問者可能困惑於:倘若一個人只注重追求生活中的小小歡樂和短暫滿足,我們能說這樣的生活是沒有價值或沒有意義的嗎?胸無大志又怎樣?沒有長期規劃又怎樣?我又沒有去傷害或妨礙別人啊?「顧好自己」,獲得日常小小喜悅,有什麼錯?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我」興衰史(6):自我被取代

六、自我被取代
《優秀的綿羊》一書中說道:所謂的「菁英」,「不過是一群在終生競爭的集中營裡茫然的生還者」,作者本身也是這個生還者。意思是說,在升學主義的集中營裡,敗下陣來的人已經奄奄一息地被淘汰出局,而存活下來的人呢?在動作上都表現得很積極,持守著文憑主義。「文憑主義:生活的目的變成了收集金色星星,於是你不願意再為課外活動而忙碌,任何無法寫進成績單或履歷表裡的事情都引不起你的興趣了。」生命如果只剩下文憑,難怪,我們的內心也就相當迷惘和徬徨。
文憑主義下的自我,是個消費主體。消費主體區別於生活主體、勞動主體。這是指我們凡事都以交換、划算、斤斤計較、討價還價等,來面對所有事務:就學、工作、愛情、人際。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我」興衰史(5):自我優化、自我外包

五、自我優化、自我外包
今日,人人都在「買自我」,藉此達到自我優化。
「買自我」的第一種,是透過高價商品來肯定自己,這是被廣告的消費洗腦所引導的。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我」興衰史(4):自我的量化

四、自我的量化
自我的量化,有兩種型態。一種是從工作型態來看。另一種是從自我成就表現來看。這兩種都是資本主義大環境下的產物,
第一種,從工作型態來看,今日發達的彈性工時和零工經濟,使得一個完整的「個人員工」已不再被需要了。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我」興衰史(3):自我強迫症

三、自我強迫症、自我耗竭
這裡跟上一段「自囚於自我」類似,但要講上一段會產生的結果。
艾倫伯格(Alain Ehrenberg)說:「成為自己讓我們緊張,做自己讓我們感到抑鬱。」在「你要變強、你不能懈怠、你要成就你自己」等這類提昇能力的自我命令之下,自我已然耗竭並過度疲乏了,抑鬱就是由此而形成。抑鬱是一種感到自己能力不足、不適切、不合格的「不適格疾病」(pathology of inadequacy)。解放後,我們不僅被囚禁在「自我」中,更是罹患了自我強迫症而不斷感到焦慮。最終,因為筋疲力竭,而導致抑鬱。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