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Zizek 論   Me Too 運動

 

【來源:Slavoj Zizek on #MeToo movement. How to Watch the News, episode 02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i_UAPaoEW4

 

我們必須很小心和批判性地對待Me Too運動。好萊塢的性騷擾和醜聞的揭露,引發全世界的火花和公共評論。Me Too運動不再是它所是的那個樣子,它並沒有碰觸到社會的真實問題。他們總是在談論性,但一點都不是關於性。他們總是透過權力的稜鏡來看待性。雖然我們在原則上應該支持Me Too運動,它是巨大的事件。它認為性別之間的基本關係模式,在階級社會之前就已經被建立,遠在古老的部落社會,男人就佔有支配的角色等等。這種想法會使得某種更為激進的新東西的產生,在今天逐漸消失掉了。正是基於這個理由,我們必須非常小心,並且批判性地看待Me Too運動

重要的是,某些黑人女性早在十年前就提出這個詞彙,開始進行Me Too運動。這些黑人女性現在提出批判的聲音並宣稱:Me Too運動已經不再是當初的那個樣子了。Tarana Burke說:「我們已經走得太遠,遠離了這個運動十年前的開端。有時候我聽到人們談論的Me Too運動,我已經不認識它了。」它的意涵並不是作為Rose McGowan和其他好萊塢明星的聲音,她們的事業運作不順並且正在抗議。不是這樣的,它實際上是女性的群眾運動,首先是黑人女性為自身抗議,把她們日常存在的悲慘、日常的剝削等等,帶到公共場域來 。而當Me Too運動爆發時,它被上層中產階級給再挪用 。(新聞省略)所有關於階級的面向,關於被剝削的女性黑人、女性勞工等,以及關於此一現象的群眾性,都消失了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確幸:心理-社會的(psycho-social)成因與追問

 

一、問題

 

學生問我:「小確幸有什麼錯?」

嗯,這是個好問題。我猜,發問者可能困惑於:倘若一個人只注重追求生活中的小小歡樂和短暫滿足,我們能說這樣的生活是沒有價值或沒有意義的嗎?胸無大志又怎樣?沒有長期規劃又怎樣?我又沒有去傷害或妨礙別人啊?「顧好自己」,獲得日常小小喜悅,有什麼錯?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我」興衰史(6):自我被取代

自我6.jpg

六、自我被取代

 

《優秀的綿羊》一書中說道:所謂的「菁英」,「不過是一群在終生競爭的集中營裡茫然的生還者」,作者本身也是這個生還者。意思是說,在升學主義的集中營裡,敗下陣來的人已經奄奄一息地被淘汰出局,而存活下來的人呢?在動作上都表現得很積極,持守著文憑主義。「文憑主義:生活的目的變成了收集金色星星,於是你不願意再為課外活動而忙碌,任何無法寫進成績單或履歷表裡的事情都引不起你的興趣了。」生命如果只剩下文憑,難怪,我們的內心也就相當迷惘和徬徨。

文憑主義下的自我,是個消費主體。消費主體區別於生活主體、勞動主體。這是指我們凡事都以交換、划算、斤斤計較、討價還價等,來面對所有事務:就學、工作、愛情、人際。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我」興衰史(5):自我優化、自我外包

自我5.jpg

五、自我優化、自我外包

 

今日,人人都在「買自我」,藉此達到自我優化。

「買自我」的第一種,是透過高價商品來肯定自己,這是被廣告的消費洗腦所引導的。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我」興衰史(4):自我的量化 

自我4.jpg

四、自我的量化

 

自我的量化,有兩種型態。一種是從工作型態來看。另一種是從自我成就表現來看。這兩種都是資本主義大環境下的產物,

第一種,從工作型態來看,今日發達的彈性工時和零工經濟,使得一個完整的「個人員工」已不再被需要了。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我」興衰史(3):自我強迫症

自我3.jpg

三、自我強迫症、自我耗竭

 

這裡跟上一段「自囚於自我」類似,但要講上一段會產生的結果。

艾倫伯格(Alain Ehrenberg)說:「成為自己讓我們緊張,做自己讓我們感到抑鬱。」在「你要變強、你不能懈怠、你要成就你自己」等這類提昇能力的自我命令之下,自我已然耗竭並過度疲乏了,抑鬱就是由此而形成。抑鬱是一種感到自己能力不足、不適切、不合格的「不適格疾病」(pathology of inadequacy)。解放後,我們不僅被囚禁在「自我」中,更是罹患了自我強迫症而不斷感到焦慮。最終,因為筋疲力竭,而導致抑鬱。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我」興衰史(2):自囚於自我

自我2.jpg

二、自囚於自我

 

然而,好景不常,自我獲得解放之後,還來不及歡慶太久,情勢就已經改變了。自我擺脫外在規範的枷鎖後,卻陷入了另一個枷鎖之中。「自我」和「規範」的關係不再是外在與敵對的,而是變成一種內在關係與加成關係。自我本身變成了規範的來源。

自從我們變成解放的個體,獲得了自主和自治的地位之後,規範就不再處於自我之外,而是向內轉變為我們的內部原則:自我本身就等於規範。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我」興衰史(1):自我被誕生

 

自我1.jpg

 

 

「自我」是現代社會的大詞(big word),它不僅包含很多重意思,也是今日的主導性概念,大量的激勵語、台詞、廣告詞都以它作為基底。我沒有打算探討它的哲學意涵,所以只取它最單純的意涵,就是強調人的自主、獨立、自治等。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理分析的時間性(四):現代性的時間疾病

 

這一篇要講心理分析比較少被討論的部分:時間性或時間結構如何影響個人。

時間與個人的關係,我區分三個面向。第一,主觀的時間:心理分析解釋個人的主觀時間或記憶,如何產生創傷或治癒。第二,歷史的時間: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個人的情緒症狀產生怎樣的變化(心理的時代病)。第三,時間性,即「時間」本身作為一種隱形的控制架構,它的變化如何影響社會和個人。

第一點,就是前面三篇所講的。

第二點,(1)推薦《靈魂的秘密:精神分析的社會和文化史》,這本書介紹了心理分析誕生的19世紀時代背景,其文化社會氛圍趨勢和政治經濟趨勢,塑造了何種心理狀態與需求。(2)此外,有學者區分,心理分析要處理的是究竟「衝突」,還是「不足」?「衝突」強調一個權威和規範的社會,個人受到壓抑,產生罪疚感,這是無意識的疾病。「不足」強調社會競爭的壓力,個人在社會凝視之下感到無法適應和無法負責,產生羞愧和無能,這是意識的疾病。(3)以及,也有學者區分,20世紀是「焦慮的年代」,人們對於未來感到惶恐不安;21世紀是「憂鬱的年代」,人們對於未來已然絕望無感。心理分析需要各自應對這兩種時代的症狀。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理分析的時間性(三):紀傑克(S. Zizek),「重複」不是「重複強制性」

 

紀傑克談論時間,有兩種向度。一種是談主體的時間,是我下面要介紹的。一種是談世界的(或政治社會的)時間,他用末世或時間的終結,試圖作為左派的革命,來摧毀現有一切架構。後面這種很複雜,我也尚未完理解,故不介紹。

 

一、「創傷後」和「後創傷」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