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者:蔣興儀
拓樸學(最初是由萊布尼茲(Leibniz)稱為分析位置(analysis situs))是數學的一個分枝。它處理的是在空間中連續形變的情況下,其不變的性質。這些性質是連續性、接近性、劃定界限。拓樸學之中的空間概念是一種拓樸的空間(topological space),它不是由歐幾里德幾何學(二維或三維空間)所限定的,甚至不能說它是具有維度的空間。拓樸的空間因此除去了所有與距離、尺寸、面積、角度等的關係,而只是奠基於封閉性(closeness)或鄰近性(neighbourhood)的概念。
弗洛伊德在《夢的解析》中以空間的隱喻來描述心靈,他引用Fechner, G. T.的看法:夢之行為的場景不同於清醒的觀念生活;並依據此說而指出了「心靈的位置(psychical locality)」之概念。弗氏謹慎地解釋說,這個概念純粹是拓樸學的,絕不可將它任何解剖學的形式相混淆。(Freud, 1900a: SEV, 536)他的「首要地誌學(topography)」(在英文中通常是關涉於「地誌學的系統」)將心靈區分為三個系統:意識(Cs)、前意識(Pcs)、無意識(Ucs)。而「次要地誌學」(在英文中通常是關涉於「結構的系統」)則將心靈區分為:自我、超我、原我等這三個代理者。
拉岡批評這些模式還不足以稱為是拓樸學的。他說弗氏在《自我和原我》中所說的次要地誌學之圖式,使得多數的弗氏讀者因為形象的直觀力量而忘記了分析奠基於何處。(E, 214)
拓樸學引起拉岡的興趣是因為他看到它提供了一種非直觀的、純粹的智性之方式,來表達結構(structure)的概念,而這對於他所著重的象徵秩序來說非常重要。因此拉岡之拓樸學的任務在於「禁止想像的擄獲」(E, 333)。在直觀的形象中,「知覺隱蝕了結構」,而拉岡的拓樸學與其不同,在其中「沒有象徵的隱匿」。
拉岡說拓樸學不只是表達結構概念的一種隱喻方式;它就是結構自身。(Lacan, 1973b)他強調拓樸學將特權賦予給切割(cut/coupure)的功能,因為切割可以從連續的形變中區分出不連續的形變。這兩種形變在心理分析的治療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拉岡以莫比帶(Moebius strip)來作為連續形變的一個示例;當主體沿著帶子持續繞行時會從某一邊通過到另一邊,因此主體不必採取神秘的跳躍就可以由內到外橫越幻想。拉岡也以莫比帶來作為不連續形變的示例,一旦將它從中線切割開來,它就變形為具有相當不同之拓樸學屬性的單一環圈;變成有兩邊,而不是只有一邊。只有當切割將莫比帶運作為不連續形變時,分析師才能以一種徹底的方式進行一種有效的解釋來修正被分析者的言說結構。
1950年代所產生的schema L和其他圖式可以視為是拉岡最早入侵到拓樸學之中。到了1960年代,拓樸學形式成為他學說之中最為突出的,他將注意力轉向Tours、莫比帶、克萊恩的bottle、cross-cap等圖式。(Lacan, 1961-2)往後的1970年代,拉岡又將重點放到更為複雜的knot理論範圍,特別是borromen knot。拉岡對拓樸學圖形的使用,可參考Granon-Lafont的介紹(1985)。
- Jun 08 Sun 2008 19:06
拉岡Jacque Lacan術語翻譯:拓樸學(topology/topologie)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