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一篇,要以同化identification來解釋主體的三種構成方式,當然,紀傑克反對前面兩種,而支持第三種。同時,也回應Kitsch的問題:為何要談論凝視gaze之概念?(因為主題相近,所以有些部份與前不久的一篇〈鏡像與舒適圈〉會重疊,我會儘量換句話說)。

我把identification翻譯為「同化」而不是「認同」,是想要區別於國家認同、自我認同、性別認同等這一類的說法。「同化」強調心理運作機制的整套過程,而不是強調前面那個詞端(國家、自我、性別等)。

當代心理分析反對自我ego與同一性identity,它所主張的主體是:自我破碎的、無同一性的、空洞的、虛無的。這樣的主體,才能接納異質性的它者,因為「主體自身即是它者」。「當我自己也是一個它者時,我才能跟它者說話」。

 

一、想像的同化:同化於形象(identified with an image)

 

我凝視著某個形象,它是一個想像的他人之形象。我喜歡它,它是我的偶像。我看著它,讓我自己模仿並扮演它,讓我自己成為它。透過這個凝視的同化過程,我塑造出我的自我。

這個偶像不見得是一個理想、完美的形象,許多時候,我們也會去同化於一個失敗的、跛腳的、軟弱的形象。例如,美國有許多犯罪者,後來變成人氣偶像,甚至還有相關的商品販售;納粹黨和希特勒也有許多粉絲。只能說,偶像具有一些極端的特性,它無關乎好壞。

此外,偶像也可以是我自己,依照我自己的特性,加以誇大或延伸,建立一個期待中的想像自我形象。我同化於這個期待中的自我形象,那就是自戀的結構。

「同化於某個形象」這個想像性同化的重點不在於偶像的特性,而在於整個自我形塑self-formation的過程。自現代時期以來,主體的同一性是以再現representation的方式建立起來的,透過視覺化的方式,讓我=我自己,我和我自己構成一個自我封閉的循環,形成了主體的在場presence形上學。

不過,這個心理機制太過簡單,缺少了更多的人際與關係之描述,它還不是紀傑克主要反對的模式。

 

二、象徵的同化:同化於凝視(identified with an gaze)

 

紀傑克認為,象徵的同化才是現代人主要建構自我的方式。這裡所關聯的不再是想像的他人,而是象徵的大它者,它是代表社會象徵秩序的一個機制:主流的價值思想、意識形態、時代潮流、文化傳統等等。

我會同化於象徵大它者的凝視,我把自己當作是大它者的「客體或對象」,讓自己對象化、客體化。大它者看著我,給予我一個期待,而我讓自己扮演那個它所期待的角色,為的是想要滿足它。例如,小孩滿足爸媽的「乖孩子」期待,學生滿足老師的「好學生」期待,妻子滿足丈夫的「賢淑女人」期待,公民滿足國家的「服從者」期待。

要注意的是,我「在乎」大它者的凝視,我成為大它者的對象,這個「在乎」是中性的,可能是喜歡也可能是討厭。例如,我總是反抗我的父母、我總是想要違反賢妻良母準則、我總是要反叛社會主流價值等,這些情況依然還是陷入「同化於凝視」之中,只不過是採用一種相反方向的因應模式而已。

象徵大它者很抽象,它會具體化而為我們身邊的任何一個人,尤其是我的重要他人:父母親、兄弟姐妹、老師、朋友、社群等等。也就是說,大它者藏身在我們所有週遭關係人身上。

但是,更重要的是,這個大它者真的存在嗎?是,也不是。一方面,大它者確實存在,社會本來就有著各種既定價值,這也不必爭論。另一方面,大它者並不存在,唯有當我願意承認與接受它時,它才會存在於我的心理中,然後我再把它投射出去,投射到我的週遭人際與環境中。

「象徵的同化」讓我們從個體關係,擴展到社會集體關係,說明了主體同一性被社會給塑造出來,並進而被穩固的方式。它不再只是個人小自我的封閉,而是所有人集合起來的大自我的社會封閉。

 

三、真實的同化:同化於虛無(identified with the nothingness)

 

要突破想像的封閉、象徵的封閉,要做到的是:我不再用他人來填補我的匱乏,我不再用我自己去填補大它者的匱乏。我需要在同化的過程中,同化於一個「無同一性者」,它是個不可能的對象:不可能認識它、不可能掌握它、不可能整合它。

這個「無同一性者」就是一個「絕對它者」。絕對它者截然不同於象徵大它者(社會機制),它是某個人,更正確地說,它是某個超越了人性之界限的「非人」in–human。它超出了任何對「人性」的感性想像,它是徹底異質的。正是因為它如此地陌生與異質,所以當我遭逢它時,它會帶給我一次巨大的震撼、震驚、震盪。這個重重一擊、當頭一棒,讓我得以從自身所沈浸的象徵封閉迴圈中脫離出來,這就是「與它者的創傷性遭逢」。

同化於它,等於是把它身上所攜帶的虛無、匱乏、分裂,引入到我的同一性之中,讓我的同一性被瓦解,我也能夠跟它一樣,是個無同一性者,是個絕對異質的它者。

它是虛無,使得我也是虛無。要強調一下,這不是虛無主義那種否定、消極的虛無,這種虛無是肯定、積極的。由虛無所構成的主體,會是解放與自由的。由眾多虛無所構成的共同體,會是容許差異與充滿變異的。「同化於虛無」代表所有的個體或集體都不再封閉,每一個都是開放的場域,每一個個體或集體立刻就可以是「世界」。

紀傑克分析了不少絕對它者的範例:挖掉眼睛的伊底帕斯、不服從的安蒂岡妮、接受創傷的Muselmann、不回應的分析師等。這些脈絡都很複雜,就不一一討論了。

 

(這篇主要的參考書籍是紀傑克的《意識形態崇高客體》第三章〈你到底想怎麼樣?〉。說聲抱歉,我的拉岡還是透過紀傑克來解釋的,紀傑克解決了拉岡許多含混不清之處,因此,我並不準備回到拉岡的《精神分析的四個基本概念》來討論凝視的主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sy66621 的頭像
    jsy66621

    蔣興儀的學術和日常散文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