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者:蔣興儀

  弗洛依德在《超越快樂原則》中提出了關於重覆衝動(Wiederholungszwang)的最重要討論,將其和死亡驅力(death drive)連結起來。弗洛依德安置了某種會不斷去重覆的基本衝動,為的是要解釋特定的治療資料:主要是指主體一次又一次使自身陷於悲慘情境的傾向。它是心理分析的基本原則:一旦人忘記了衝動的源頭時,他便只能注定重覆某事,而心理分析的治療卻能夠幫助病人去回憶,因此而打破重覆的循環。

  拉岡在50年代初期的作品中,重覆的概念與情結(complex)連結在一起:某種使主體重覆且強制地再-演出(re-enact)的內在化社會結構。此時,拉岡經常將弗洛依德的Wiederholungszwang翻譯為automatisme de répétition,這個詞是從法國精神病學(Pierre Janet, Gaëtan de Clérambault)那兒借來的。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翻譯者:蔣興儀

  回憶(recollation/reméoration)和回想(remembering/mémoration)都是象徵的過程,拉岡將其對比於想像現象的追憶(reminiscence/réminiscence)。不過,回想是指某些事件或符指首次被註冊到象徵記憶(memory)中的行為,而回憶是指某個事件或符指被召喚或想起的行為。

追憶是指對過去經驗和情感的再體驗,使得情緒和經驗再次被結合起來。拉岡強調,分析的過程並不以追憶為目的,而是回憶。在此意義之下,它不同於布羅爾(Breuer, Josef)發明的「淨化方法」(cathartic method),後者強調藉由對特定創傷事件的再體驗來釋放病因。在心理分析的治療中,既使喚起強烈的記憶確實可能會伴隨著情緒的釋放,但這並不是分析過程的基礎。拉岡也將追憶連結於柏拉圖的知識理論。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翻譯者:蔣興儀

弗洛依德認為,心靈首先是完全由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所規制的。將先前滿足的記憶以一種幻覺的貫注(cathexis)來尋求經驗上的滿足。但是,主體很快便發現,這種幻覺並不能解除他的需要,因而被迫「形成在外在世界之中的真實環境之概念。」(Freud, 1911b: SEXII, 219)一種新的「心智運作原則」因此被引入(「現實原則」),它修正快樂原則並迫使主體採取更為迂迴的路線來達成滿足。然而,因為現實原則最終的目的仍是各種驅力的滿足,則可以說:「現實原則替代快樂原則並不意味著要罷黜快樂原則,而只是要保護它。」(Freud, 1911b: SEXII, 223)

  從早期開始,拉岡就反對這個他稱之為「現實原則的素樸概念」。(1951b:11)亦即,他拒絕將任何人類發展的解釋奠基於一個未受質疑的「現實」觀念之中,將其視為客觀且自我-明證的既予物。他強調弗洛依德的立場在於:現實原則最終仍要服務於快樂原則;「現實原則是快樂原則的延遲行動。」(S2, 60)拉岡因此挑戰如下的觀念:主體已經達成了區分現實與幻想(fantasy)的絕對正確之手段。「現實並非確實在那兒,使得我們一頭闖入了歧途之中,沿著它讓快樂原則的運作來引導我們。事實上,我們從快樂之中製造現實。」(S7, 225)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翻譯者:蔣興儀

拉岡在早期1936年的文章中,使用「真實」一詞作為大量的資料。那時,這個詞在某些特定的哲學家之間很受歡迎,並且成為Emil Meyerson作品的焦點(拉岡在1936年的文章中提到)(Ec, 86)。Meyerson將真實定義為「一個存有學的絕對(ontological absolute),一個真正的在己存有(being-in-itself)」(Meyerson, 1925:79; 引自Roustang, 1986:61)。當時,拉岡所提到的「真實」(the real)乃是跟從20世紀早期哲學共同實踐出來的路線,不論如何,這或許是拉岡的起點,此後,遍及其作品的這個詞彙經歷了許多意義和使用上的轉變。

  起初,真實只是對立於影像的範疇,拉岡似乎是將它定位在超越表象的存有範疇(Ec, 85)。然而,他早期區分真實和「真理」(the truth)時便指出,真實已經捕捉了一種特定的模糊性(Ec, 75)。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翻譯者:蔣興儀

  即使拉岡就「快樂」詞這個本身來使用它,他總是論及快樂「原則」,而從不是涉及一種感覺。

  快樂原則是弗洛伊德在其後設心理學的作品裡所假定的「心智運作的兩個原則」之一(另一個是現實原則reality principle)。快樂的目的在於:排除性地避免不快樂,以及獲得快樂。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翻譯者:蔣興儀

  在拉岡的作品中,這個字以兩種很不同的方式被使用。

  1.在1950年代,記憶是被理解為一種象徵秩序的現象,其關聯於符指鏈signifer chain。相關的概念是回想(remembering)和回憶recollation,相對的概念是想像的追憶(reminiscence)。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翻譯者:蔣興儀

有一個必須要注意的重點:英文字language對應於langue和 langage這兩個法文字。這兩個字在拉岡的作品中具有相當不同的意義。langue通常是指一種特殊的語言,像是法文或英文;而langage則涉及一般的語言系統,是從所有特殊語言中所抽象出來的。拉岡感興趣的基本上是語言(langage)的一般結構,而不是某些特定語言(langue)之間的差異。當我們以英文來閱讀拉岡時,必須警覺於這個術語究竟是指法文原文中的哪一個;大部分的時候都是指langage。

拉岡對於語言現象的興趣可以回溯至其早期,當時他關注於超現實主義的詩作,以及眩迷於愛梅(Aimée)的精神異常語言(愛梅是一個患有偏執症的女士,拉岡在他的博士論文中分析了她的小說作品)(Lacan, 1932)。自此之後,拉岡一直在思索語言的本質,歷經了好長的一段發展過程,可以從中區辨出四個概略的階段:(Macey, 1988:121-176)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作者:蔣興儀

「本車廂為女性專用車廂,男士請至其他車廂乘坐」

這是在台鐵電聯車某節車廂窗戶上所貼的告示。據我推測,應該是出自於兩性平等理念的推廣,以及對基本人權的尊重,強調女性具有安全使用公共場所的權利,能夠免於性騷擾的恐懼,故女性應當享有安心無虞的專用車廂。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推薦者:蔣興儀

一、書籍資料
書名:The Title of the Letter: A Reading of Lacan
法文作者:Jean-Luc Nancy and Philippe Lacoue-Labarthe
英文譯者:Francois Raffoul and David Pettigrew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翻譯者:蔣興儀

  法文字jouissance基本上是指「享受」(enjoyment),但英文的enjoyment一詞缺乏性方面的意涵(亦即「高潮」(orgasm)),因此在大部分拉岡文章的英譯本中這個詞都保持原文而不翻譯(儘管已經有人指出,jouissance這個詞出現在Shorter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cf. Macey, 1988:288, n.129)。如Gallop, Jane所觀察,高潮是可數名詞,而拉岡在使用jouissance總是採用單數,並總是在它之前加上定冠詞(Gallop, 1982:30)。

  直到1953,這個詞才出現在拉岡的作品中,但並不特別顯著(E, 42, 87)。在1953-4和1954-5的研討課中,拉岡偶而提到這個詞,通常是在黑格爾的主奴之爭脈絡下使用:奴隸被迫勞動以提供對象給主人享受(enjoyment/jouissance)(S1, 223; S2, 269)。到了1957,這個詞伴隨著某種生物性之需要的滿足,如飢餓,而似乎只是意味著一種可享受的感覺(S4, 125)。不久之後,性的意涵逐漸明顯;1957年,拉岡將這個詞相關於性之對象的享受(Ec, 453)以及手淫的快樂(S4, 241),並且在1958年他清楚地將jouissance指為高潮(Ec, 727)(在拉岡作品中關於這個詞之發展的更多描述參見Macey, 1988:200-5)。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