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這幾句偈語把「掃地」和「掃心地」兩者聯繫起來,警醒我們外在勞動與內在修為之間的關係。它雖然出自於佛家的語彙,但是我們可以不只是從宗教的角度來看它,而把它當作自我對話的一個嘗試。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
二、掃淨空地,掃開胸懷
當我們在掃地時,心裡或多或少都會產生某些抱怨:「為什麼大家都不愛乾淨!」「為什麼人家都不掃,只有我掃?」「為什麼一掃完馬上又髒了!」
如果我帶著這些抱怨去掃地的話,我的掃地不僅是白費與徒然的,更是糟糕與惡劣的。為什麼呢?因為我越掃,心裡就越嘔,越掃就越不想掃,越掃就越對其他人不滿。我的掃地把我的憤怒都給帶出來,讓我處於一種情緒失控狀態,當我把地掃乾淨之後,我的心靈反而變得非常烏煙瘴氣,這不是反而很糟糕嗎?這樣的掃地,比不掃還慘。
掃地並不只是掃地,更是掃心地,掃淨自己的情緒,掃開自己的胸懷。要做到這一點,就要仔細去思考關於「掃地」這門學問。
三、手引導眼,眼引導心
當科學家的基本前提是要有敏銳的觀察力,當人文社會學家的基本前提是要有敏銳的感受力。當一個掃地者,兩者都要具備。
首先,掃地要用到手,手的功能不只是拿掃把,更重要的是,它會引導我們的眼睛。當我們開始掃地時,我們不是先看到髒亂,而是我們先掃地,掃完一塊地之後,我們的眼睛才會開始發現下一個需要去掃的地方。這樣的原理就是「一朵小花」的原理。因為手開始動之後,眼睛才會真正地開始觀察,開始對比掃前與掃後的差別,開始對比部分與整體的關係。好的觀察力,不是只有用到單一的器官,而是用手去引導我們的眼睛,用動作去引導我們的看。
其次,當我們的手開始引導眼睛之後,自然就會跟著引導我們的心。掃著掃著,我們會開始去體會各種感覺:流汗的感覺、揮動手臂韻律的感覺、心跳的感覺、喘息的感覺等等。更進一步,我們也會開始去思考各種相關的問題:生活教育、生活態度、環境教育、環境態度等問題。不論是感性的體會,或是理性的思考,都已經不再只是手與眼,而關聯於我們的心,關聯於我們敏銳的感受力。
因此,一個好的掃地者,就是一位科學家與人文學家。
四、勞動的兩種作品
勞動不只是做苦工,而是一種創造與生產,創造與生產出兩種東西,一個是外在作品,一個是內在作品。掃地者就是一位藝術家。
首先,勞動的外在作品指的是經過我的掃地之後,所呈現出來的成果,或是一片潔淨的場地,或是一個美化的空間,那就是我所成就出來的外在作品。這個外在作品的完成,需要許多技巧與技術,包括:對該地區的了解掌握、對掃地工具的了解與靈活運用、對於掃地流程的規劃與安排等等。經過技巧洗練過的掃地,所完成的外在作品會是目光清晰可見的東西,是可以供他人欣賞的東西。
其次,勞動的內在作品指的是我自己,是我藉由掃地所產生的心理歷程,或許是從辛苦流汗到放鬆舒暢,或許是從嫌棄抱怨到讚嘆喜悅,或許是從默默耕耘到默默耕耘。不論是怎樣的成果,總之,我都為自己創造了一次生活的體驗,讓自己有一個不同於過往的心理歷程。
如果說,我只是把掃地當作純粹做苦工,則我既不會把我的成果認定為外在作品,也不會讓自己產生內在作品,那麼,很可惜,我就等於白幹啦!
五、掃除自我,埽進他人
當我在掃地時,這件事不是只關聯於我獨自一人,與他人也密切相關。但是,這並不是說,為了給客人看見光鮮亮麗的環境,讓他人賓至如歸。如果只是為了體面與好看,則我顧慮的是我的面子,面子上的好看只是外在的、短暫的。一旦我只想著面子上的好看,則我心裡並沒有想著他人,我還是只有想著自己(的面子)而已。
掃地這件事與他人的相關是指說,我的掃地能夠對他人產生影響,讓他人也能有同樣的體會與感應,他人也將可能會和我一樣有同樣的動作。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因為那表示我的掃地必須達到足夠的改變,這個改變才能影響他人,讓他人也跟著改變。這樣具有影響力的改變不會只是外在的,而必然同時是內在的。
亦即,我要先掃除我的自我,我要先有所改變,我的掃地才會真正地掃進他人的心坎裡,讓他人也跟著改變。
六、結語
掃地,決不只是做到環境的衛生與清潔而已,而是去表達或感受一種人與世界的關係,而是去體驗與經歷一種存在態度的再建立,而是去思考與推論一種自我的挑戰與改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