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文本閱讀提問:
一、Fromm如何比較自己和Freud的觀點?如何修正Freud的觀點?(第一章有簡單提到一點,附錄談的比較完整但不在這次討論範圍)
二、Fromm如何定義社會心理學?
三、就Fromme觀點,自由有哪兩個面向?逃避「自由」指的又是甚麼樣的自由?
四、p.115第一段倒數兩行,「......佛洛依德曾指出:自戀型的人撤回他對別人的愛,轉向自己。雖然上半句正確,下半句卻是錯的。他不愛別人也不愛自己」,請問Freud和Fromm對於愛不愛自己的出入在哪裡?Fromm如何詮釋?
五、就Fromm觀點,逃避自由和缺乏創意的關係是甚麼?
六、作者提出他的理論,是想要解決怎樣的問題(或困境)?這可以同時回去問前面三位作者。對於困境的掌握,也會決定這位作者的理論方向(與好壞)。
七、對佛洛姆有哪些質疑?
回答一:覺得小佛有個環節他似乎沒有順利推論過去,而且又正是他一個重要的結論,就是他在陳述自由自主與孤單無依的雙重意義後,便提出克服焦慮的好方法:靠自發性的愛與工作再度與世界連結。不過,(1)「愛」經常也是控制與破壞的包裝紙,如果小佛同意「破壞是為了肯定而自然和必要採取的措施」(p.121),那麼,要如何區辨以「愛、成長、自由」之名所發動的集體排他性行動呢?例如:種族、宗教、政治、經濟、社會等各種形式的戰爭呢?(2)何以靠著「工作」就能避免資本主義之下的孤獨、無意義、無權力感?(p.88-93)
回答二:以下則是讀來矛盾,不知是否為翻譯的內容問題:p.120 無論正常與不正常的,他們都是為爭自由與獨立,正常者當放棄自己是便停止奮鬥,而狂人永不屈服而鬥爭下去,同時繼續依賴這神秘的幫助者來解決倚賴及尋自由間之衝突。
回答三:剖析Fromm的形式,如下:
(A)原始關係:他對我的束縛與壓迫
(B)病態關係:我對壓迫的反抗或反動
(C)愛的關係:重建他我新關係
要問的是:從B到C,重建關係的可能性在哪裡?我替Fromm回答。這三種關係都是他人與自我的「外在」關係,並未提到「自我關係」,可以在上面的三項目中加上二元素。就變成比較完整:
(A)原始關係:他對我的束縛與壓迫
(a無法建立自我關係,又回到對他人的依賴)
(B)病態關係:我對壓迫的反抗或反動
(b建立良好的自我支配)
(C)愛的關係:重建他我新關係
然而,這樣一來很容易就會陷入「以『愛、成長、自由』之名所發動的集體排他性行動」。因為,我與他人將變成一個「被愛所包圍的大自我」,那麼,這個愛的共同體要如何讓自己強大並存續呢?答案已經說了:所有人都必須一起進來我這個愛的共同體,否則就是異己分子。到這裡,我會給Fromm 下一個定論(也許不太公平),就是:「他從Freud(對抗壓迫)出發,最後卻走向了Skinner(全面制約)。」對我而言,「佛洛姆的皮,史金納的骨」是另一個今日社會的危險:理想主義者的暴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