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蔣興儀
我要談的是這位男主角秘密警察的作為,用來說明拉岡所呼籲的:在你的第二次死亡之行動(act)中,承擔你的焦慮、接受你的分裂。
不知為何,男主角在日夜兼聽的某個瞬間,就不再繼續揭發劇作家的違逆言論,不再繼續作告密的動作。這個轉變是很突然的,是在一個莫名的瞬間發生的。
男主角並不是什麼民主人權的擁護者,他是共產主義的忠誠份子,對於黨和國家所交付的任務一向是完美地達成。在他的竊聽工作中,他並沒有顯露出被劇作家的言論所感動的傾向,也並沒有開始批評自己的國家。簡單來說,他並不是用另一個新的信念來替代他先前的舊信念,才引發他的後續行為,不是的。
這位男主角不只是消極地不揭發,甚至還積極地協助。他在呈交的打字報告當中,把劇作家和同伴計畫要投稿到西德的對談內容,通通改成是在討論一部戲劇的撰寫內容。最後,當劇作家被女友所告發,大批秘密警察去到劇作家的家裡搜索時,這位男主角卻搶先一步,把證據給拿走。
雖然找不到確實的協助痕跡,但男主角最後還是被上級降職了。他被派到一個地下室,負責拆開信件的單調工作,就像是生產線上的工人。他不能離開地下室,這其實已經相當於關監牢的形式了。但是,男主角並沒有露出後悔、憤恨不平的臉色,當然,也沒有露出另一種相反的驕傲、自豪的表情。
他的行動,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確實地做到了無情(但不是冷酷)的地步。他只是做他覺得自己應該要做的,並不是出於對民主信念的支持,也不是出於對劇作家的同情。
最後有兩個段落,我認為刪掉的話,更能符合拉岡的「主體之分裂」。一個是他在劇作家的演員女友撞車自殺(因為女友逼不得已告發了劇作家)的當下,走出去想要幫她一把,想要跟她說,證據已經被他事先拿走了(但來不及說)。我認為這段是不必要的,這裡會顯示他有愧疚感,他是為了掩飾自己先前的諸多告發作為,才做了這一切。所以我認為在拉岡的脈絡下,這段應該刪除。
另外還有一段,是在最後結局處。當柏林圍牆倒塌後,他走出地下室了,做的是一個郵差的工作。此時,劇作家逐漸發現到當年事有奚翹,他逐一查證,終於發現到這位秘密警察才是當年協助他的人。劇作家找到他,並尾隨他想要跟他說些什麼或是致謝,但最終還是什麼都沒說就走了。一年後,劇作家出版了新書,第一頁寫的就是要獻給這位男主角。而這位當年的這位秘密警察走進書店,看到了書……。雖然這是一個感人的結尾,但我認為,以拉岡的觀點出發,這一段也應該刪掉,這位秘密警察並不是因為知道自己會有好報、會得到感謝,才做這些事。這段只是為了要安慰和平撫觀眾罷了。
如果電影能夠在男主角拖著一個郵差袋子,挨家挨戶地送信時就結束,我認為會更有劇情上的效果。
不是出於信念而犧牲自己、不是出於愧疚而補償自己、不是出於同情或回饋而驅使自己。拉岡和紀傑克所強調的:主體在行動之中達成「主體之分裂」,就是這麼嚴格。
我要談的是這位男主角秘密警察的作為,用來說明拉岡所呼籲的:在你的第二次死亡之行動(act)中,承擔你的焦慮、接受你的分裂。
不知為何,男主角在日夜兼聽的某個瞬間,就不再繼續揭發劇作家的違逆言論,不再繼續作告密的動作。這個轉變是很突然的,是在一個莫名的瞬間發生的。
男主角並不是什麼民主人權的擁護者,他是共產主義的忠誠份子,對於黨和國家所交付的任務一向是完美地達成。在他的竊聽工作中,他並沒有顯露出被劇作家的言論所感動的傾向,也並沒有開始批評自己的國家。簡單來說,他並不是用另一個新的信念來替代他先前的舊信念,才引發他的後續行為,不是的。
這位男主角不只是消極地不揭發,甚至還積極地協助。他在呈交的打字報告當中,把劇作家和同伴計畫要投稿到西德的對談內容,通通改成是在討論一部戲劇的撰寫內容。最後,當劇作家被女友所告發,大批秘密警察去到劇作家的家裡搜索時,這位男主角卻搶先一步,把證據給拿走。
雖然找不到確實的協助痕跡,但男主角最後還是被上級降職了。他被派到一個地下室,負責拆開信件的單調工作,就像是生產線上的工人。他不能離開地下室,這其實已經相當於關監牢的形式了。但是,男主角並沒有露出後悔、憤恨不平的臉色,當然,也沒有露出另一種相反的驕傲、自豪的表情。
他的行動,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確實地做到了無情(但不是冷酷)的地步。他只是做他覺得自己應該要做的,並不是出於對民主信念的支持,也不是出於對劇作家的同情。
最後有兩個段落,我認為刪掉的話,更能符合拉岡的「主體之分裂」。一個是他在劇作家的演員女友撞車自殺(因為女友逼不得已告發了劇作家)的當下,走出去想要幫她一把,想要跟她說,證據已經被他事先拿走了(但來不及說)。我認為這段是不必要的,這裡會顯示他有愧疚感,他是為了掩飾自己先前的諸多告發作為,才做了這一切。所以我認為在拉岡的脈絡下,這段應該刪除。
另外還有一段,是在最後結局處。當柏林圍牆倒塌後,他走出地下室了,做的是一個郵差的工作。此時,劇作家逐漸發現到當年事有奚翹,他逐一查證,終於發現到這位秘密警察才是當年協助他的人。劇作家找到他,並尾隨他想要跟他說些什麼或是致謝,但最終還是什麼都沒說就走了。一年後,劇作家出版了新書,第一頁寫的就是要獻給這位男主角。而這位當年的這位秘密警察走進書店,看到了書……。雖然這是一個感人的結尾,但我認為,以拉岡的觀點出發,這一段也應該刪掉,這位秘密警察並不是因為知道自己會有好報、會得到感謝,才做這些事。這段只是為了要安慰和平撫觀眾罷了。
如果電影能夠在男主角拖著一個郵差袋子,挨家挨戶地送信時就結束,我認為會更有劇情上的效果。
不是出於信念而犧牲自己、不是出於愧疚而補償自己、不是出於同情或回饋而驅使自己。拉岡和紀傑克所強調的:主體在行動之中達成「主體之分裂」,就是這麼嚴格。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