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寶寶的卡通不是只有擾人的笑聲,還有許多細膩的心理分析與社會文化分析,不少橋段都是可以一再閱讀的。
有一天,蟹老闆看到駕訓班教練泡芙阿姨,對她一見鍾情,便展開行動想要追求泡芙阿姨。老式男人的心態,就是用物質來討好女人,蟹老闆叫海綿寶寶去買東西給泡芙阿姨。一開始,只是聽到泡芙阿姨提到某樣東西,就立刻叫海綿寶寶去買回來。到了後來,只要蟹老闆自己想到什麼,就命令海綿寶寶立即去買,買了很多很多的東西,卻不見得是泡芙阿姨想要的。
但是,蟹老闆是個超級守財奴,他買了東西之後,立刻又非常心疼花掉了心愛的錢錢。所以,他一邊哀求海綿寶寶去幫他買東西,一邊又責罵海綿寶寶花光了他的錢。如此,週而復始。
心理學教科書會談到幾種衝突。第一,雙趨衝突,意思是說有兩種選擇都非常想要得到,但是無法同時得到,故難以取捨,也就是俗語所說的「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劈腿者的心情。第二,雙避衝突,意思是說兩種選擇都不想要,但卻被逼得走投無路,非得要選其一。例如,要冒著開刀的危險,還是要讓病情繼續惡化。第三,趨避衝突,意思是說,同一種選擇的兩面拉扯,好處和壞處同時存在。例如,帥哥的老公,但是非常花心。
從傳統心理學的這三種模式來看,蟹老闆到底是哪一種呢?第一,泡芙阿姨和錢錢他都想要。第二,不想花錢,也不想失去愛情。第三,選了泡芙阿姨得到愛情,但泡芙阿姨很會花錢,必須要捨棄錢錢,反之亦然。好像三種都對,也都不對,看來,要嘛蟹老闆的例子,是模糊的、難以分析的;要嘛就是這三種模式其實是同一種,無法清楚區別。
只是這樣的嗎?我的看法是,不只是說這樣的分類模式過於強硬劃分,而更重要的問題在於:將蟹老闆放在這樣的分析當中,有助於探究蟹老闆的真正心態嗎?就算我們知道了蟹老闆是屬於其中的某一種,那又如何呢?
對心理分析而言,蟹老闆的兩難處境是表面的,那不是他真正的問題,那只是為了掩飾真正的問題,而故意讓自己困陷於其中的做作。
真正的問題是甚麼呢?我們都知道,老蟹從頭到尾都是一個守財奴、吝嗇鬼,他有沒有想過要改變自己這樣的狀況?不能說沒有,否則,他也不會解著泡芙阿姨來逼自己花錢,這個衝突是他主動製造的(不論有意識或無意識)。最初製造衝突的動機,是想要使自己擺脫被錢錢牽著鼻子走的固著,但是,長久的依賴與習慣,不是一下子可以擺脫的。於是,害怕改變的退縮,變成了老蟹的兩難,這個兩難一點都不「難」,只是一個幌子而已。而且,越沉陷於這個幌子當中,就越加迴避了原本的問題。
也就是說,表面的現實兩難是假的,是個掩飾真正心理難關(aproia)的障眼法。
搞笑卡通「銀魂」裡面,被壞人追到牆角走投無路的主角,跟壞人說:「我們是故意跑到絕路來的,你要感謝我們。」這雖然是句搞笑,但是意涵是深刻的,正好顯示了蟹老闆的作為:故意跑到絕路去。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