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象小a不同於一般的外部對象。一般的對象是在主體之外,對立於(oppose to)主體的另一個他人或它物。但對象小a還涉及了主體與自身的內在關係,故它所關聯的心理運作機制相當複雜。
拉岡-紀傑克的心理分析之主體是$,是存有之匱乏(lack of being)。如果主體不想承擔在其自身中的匱乏,便會設法填補此一匱乏。而對象小a的作用,正是用來迴避與填補匱乏的。
一、對象小a是匱乏或虛無的具體化
對象小a是主體把他自身之中的匱乏或虛無給具體化,變成某個重要的珍寶(treasure/agalma),投射在他人身上,然後從他人那邊去追求它。它是「在你之中卻比你更多」(in you more than you)的東西。用白話來說,我從你身上去追求我想要的對象,「我想要你,我是想要在你之中的那個珍寶。」
因此,對象小a區別於鏡像(mirror imagine)。第一,它不是一個整體的理想形象,它只是一個部份對象(part-object)。第二,它不見得是完美或理想的,也可能是普通的、粗鄙的、庸俗的,但是我會設法拔擢它,把它提升到一個崇高的位置上(對我而言是崇高的)。
二、對象小a是無法獲得的
然而,這樣的具體化,並不是說對象小a可以呈現為某種確定的、實質的東西。它只是把匱乏或虛無給包裹起來而已,它在本質上仍然是一個空洞的東西。因此,這也就形成了它的特徵:它是追求不到的、無法獲得的。
每當快要到手時,它就會跑掉。或者是,我會阻止自己去獲得它、故意錯過它(例如,某個人追求他的藝術理想,每當快要達成時,就會出現某個意外來搞砸它)。或者是,我會改變方向,轉而從另外一人身上去追求它(例如,某個男人不斷換女朋友,當他獲得她時,他就拋棄她)。
三、對象小a從「欲望的對象」轉變成「欲望的原因」
基於上面的種種性質,對象小a不再是簡單的「欲望的對象」(object of desire)而已,它還變成了「欲望的成因」(cause of desire)。主體環繞著它打轉,成為他的生命重心,一次又一次地重複類似的過程。這便形成了重複強制性:拼命追求它、接近它,但卻又不獲得它、放棄它,再來一次…。由於對象小a兼具了對象和成因兩種特徵,所以它是我們的「欲望的對象-原因」(object-cause of desire)。
四、設置對象小a的目的:不想接受在我之中的匱乏、不想成為$
不過,這裡所說的「欲望」,不是心理分析所支持的,而是相反。把對象小a當成我們的「欲望的對象-原因」,為的是迴避我們的欲望,背叛我們的欲望、不想承擔我們的欲望。
簡言之,對象小a是「在主體之中的對象」(object in subject),它把主體之中的空無給包裝起來、掩飾起來,它是空無的具體化,驅動著主體環繞著它而運行,增強主體的心理能量,最終成為主體產生快感的根源。對象小a是一塊巨石,讓我們以它作為存在的中心,阻礙我們成為被罷掉的主體($)。
最終,我們的欲望,要欲求的是我們自身的匱乏(取消象徵同一性),經歷死亡或徹底改變,進入到我的主體之虛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