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蔣興儀

 

這週讀書會看的是《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這部片一直被公認為是經典的心理片,而被用來作為教學討論。只是,大家所擺放的重點都各自不同,有人放在犯罪,有人放在變態,有人放在反移情。我們要說的則是心理分析,主題是「分析師吃人」。

 

「分析師吃人」這樣命題看起來很怪異,區別一下,這裡所講的「吃人」,不是可見的吃,不是吃掉肉肉,而是不可見的吃。我們依據的是紀傑克的說法,他說,吃人魔萊克特(Hannibal Lecter)為我們展現了心理分析師的典型形象,「他吃掉案主的此有Da-sein」。為了避免術語上的負擔,我把這句話改寫為「分析師吃掉案主的存在」。

 

萊克特對同學們來說,展現了一個歧異的形象。有人說他很神秘又很自由,有人說他狂妄自大,有人說他面惡心善,有人說他是個有禮貌的大變態,有人說他是個披著人皮的野獸,有人說真是搞不懂他。

 

歸納起來,他表現出來的是奧秘的、不可規定的、深不可測的、問號般的。他是那種在表面之下,似乎隱藏著某物的情況嗎?不是的,他是那種在表面之下,空空如也的狀態,是你從他的眼睛看進去裡面,卻什麼也看不到的那樣。

 

面對這樣的一個虛無的形象,作為案主的我們會如何?會恐懼、會敬畏、會想要逃,最終,就是會感到極大的焦慮。為什麼我們會因此而焦慮?因為我們所有的知識都無法用來判斷他,我們所有的情感都無法引起他的回應,我們不論做什麼,所得到的都是一個「震驚」。

 

我的一切熟悉感不見了,我的世界瓦解了,我的自我消失了。此時,我當然會感到莫大的焦慮,因為我的存在消失了,這是由分析師所引發的,是被分析師吃掉的。

 

拉岡的「主體之分裂」$,就是案主最後的這種情況,而這必須要由分析師所引發。因此,「分析師吃掉案主的存在就表示「分析師引發了案主的分裂」。

 

當然,影片中的萊克特也有不好的示範,例如,他引誘、挑動、激怒女主角史特琳(誰知道這是不是案主自己所投射的呢?),例如,他用逼迫與交換的方式讓史特琳說出她的童年創傷(不用逼迫案主自然會講)。這些就自動把它略過就好,因為這畢竟不是一個心理分析的專業者所寫的劇本。

 

這次的討論很精采,同學們用了很多的聯想力來努力理解「分析師吃人」這檔事兒。只不過,在實際情況的運用上,還需要更多的例子與細節說明。否則,很容易就會失敗,奧祕的分析師一下子就會變成一個不合格的殘酷分析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