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介紹一部很棒的短片,只有14分鐘的法國動畫《91公分之外(Skhizein),也有人翻譯為《精神分裂》,導演是傑瑞米克萊潘(Jeremy Clapin)。在YouTube上查詢這些關鍵字,各自都可以查到英文字幕版和中文字幕版的影片。我們討論了這部影片,發現各種豐富與歧異的觀點,原來在「91公分之外」之外,可以是如此廣闊!底下是導師們對這部影片的不同討論方向。

 

------------------------------------------------

【鍾孟燕】

 

傳統心理學的量化研究為了使自身具有科學的合法性(legalisation),運用實驗設計、控制變項等系統化程序,試圖將抽象的心理概念轉譯為具體測量指標,根據所得到數據運用統計學來建立常態分配,視偏離平均數者為「誤差」。

 

然而,人類複雜的心靈圖像並非物理學,再怎麼嚴謹的實驗設計,看似「客觀」的測量指標與抽象的心理概念完全是兩碼子事,例如:智力測驗所測到的是什麼?它真的等於人類的智力嗎?

 

 在女性主義取向的觀點裡,DSM的衡鑑診斷著重在個人症狀上,而不關心引起當事人功能失常的外部性社會因素,忽略了當事人的生活脈絡,例如:性別、種族、性取向、階級、年齡等,將當事人病理化與標籤化反映了治療關係裡的權力位階,也導致對當事人的去人性化。

 

女性主義取向視當事人症狀為因應現狀的「生存策略」,而非病理證據,透過對症狀的重新定義,避免用分類式的診斷去責難當事人,只偏重個人解決而不注重社會改變。例如:根據DSM的診斷,女性憂鬱症患者為男性的兩倍,但女性較常感到憂鬱可能是來自在經濟上較為弱勢、在關係上較為順服並揣摩他人需求、不如男性有價值的感受、無法主控自身生活與身體的經驗...等,這些都屬性別角色社會化過程所帶來的影響。

 

女性主義取向並不僅限用於女性當事人,對於男性、夫妻、家庭、兒童來說,突破性別框架限制與打破權力階層性的原則一樣適用。

 

影片末段,畫外音是主角不斷重複地喊著「我在這裡,我在這裡」,但畫面上不見主角蹤影。在傳統科學追求唯一真理的建構過程裡,偏離一統性的行為準則往往被視為異常的病理表現,不但沒有被看見當事人的真實情境,來自靈魂深處的聲嘶怒吼也終將力竭而枯。Munch的畫作「吶喊」正鮮明而深刻地描繪出了這景象。

 

------------------------------------------------

【陳孟瑜】

 

黑奧(主角)作為一個主體,主觀描述他的現況,他是有病識感的,所以他才尋求各種協助。

 

不論是看心理醫生或者被隕石再撞擊一次,他都還心存希望自己可以回到正常心理醫生也認為他有病,並沒有否定他的主觀判定,只是給不出好的治療方式(能怎麼診療?)

 

如果醫生否定黑奧,他會說:「根本沒有隕石,那都是你的想像。」但醫生沒這樣說,他只是將隕石說成小行星而已。不論被隕石或小行星撞到,都會產生偏離,但為什麼黑奧很堅持是隕石不是小行星但在我看來隕石就是小行星,我不明白黑奧在堅持什麼?有人可以解釋嗎

 

總之,他自力救濟迎向造成他痛苦的來源,主動被隕石再撞一次(勇敢!!),結果更加偏離(失望更大!!)。最後他承認自己終於與社會格格不入了,不再出門也不接母親的電話。

 

片尾全黑,他究竟是不是自殺?

 

如果自殺解釋成一種不存在的狀態,那他對大社會來說,他已經是自殺,不管他的身體是不是還活著。因為大社會對存在的狀態是有固定範圍的限制,只要超出這個範圍,不管他在哪,他都不會被看見。

 

如果自殺解釋成一種原本有固定自我存在狀態的否定,那黑奧也許還活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