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蔣興儀
期末某天,聽到幾個學生的對話,很有意思。
A同學說:「李大頭寫那樣的報告,他憑什麼可以過?」
B同學當面吐嘈他:「你的超我很強喔!」
C同學事後展轉聽到,評論說:「我想,那個A同學真正想說的應該是:我真恨我自己,為什麼我總是無法像李大頭那樣!」
後面這兩位同學的回應,顯示他們對於上課時所提到的心理分析之倫理學有所了解與體悟,故可以發揮在日常生活情境中。
B同學在第一個時間點即判斷出,A同學的言論是一種道德的攻擊行為。A從「優良報告」的觀點出發,對比出李大頭的「差勁報告」,作出此一對比之後,就有很充分的理由,提出李大頭的不用功「應該」要受到懲罰與制裁,亦即「應該」要被當掉。這是超我的作為。
而C同學則是更進一步剖析了A同學的超我作為,其背後的理由為何。A對於李大頭的不滿,出自於他內在的焦慮感,當然,此一焦慮是由李大頭所引發的。李大頭能夠對於功課如此地不在乎,遊走在六十分邊緣,對A而言,是很不可思議的。A的心裡可能這麼想著:為什麼他不會擔心被當?為什麼他可以處在界限邊緣?為什麼他不用保持好學生的身段?
A真的那麼關心李大頭嗎?當然不是的。一切的問題只有一句話:「為什麼我不能接受我自身之中的李大頭!」對A來說,李大頭彷彿是另一個世界的外星人,時時刻刻干擾著他。他的存在提醒著A,A無法接受其自身內在當中,相當於李大頭的那個全然陌生的部份。A受不了這種干擾所帶來的不安全感,他必須讓自己確定下來,唯一的方式就是把焦慮排除。於是,焦慮被投射在具體的李大頭身上,藉由判定李大頭是錯的,A自己就不用接受他內在的陌生性,他就不用改變。
期末某天,聽到幾個學生的對話,很有意思。
A同學說:「李大頭寫那樣的報告,他憑什麼可以過?」
B同學當面吐嘈他:「你的超我很強喔!」
C同學事後展轉聽到,評論說:「我想,那個A同學真正想說的應該是:我真恨我自己,為什麼我總是無法像李大頭那樣!」
後面這兩位同學的回應,顯示他們對於上課時所提到的心理分析之倫理學有所了解與體悟,故可以發揮在日常生活情境中。
B同學在第一個時間點即判斷出,A同學的言論是一種道德的攻擊行為。A從「優良報告」的觀點出發,對比出李大頭的「差勁報告」,作出此一對比之後,就有很充分的理由,提出李大頭的不用功「應該」要受到懲罰與制裁,亦即「應該」要被當掉。這是超我的作為。
而C同學則是更進一步剖析了A同學的超我作為,其背後的理由為何。A對於李大頭的不滿,出自於他內在的焦慮感,當然,此一焦慮是由李大頭所引發的。李大頭能夠對於功課如此地不在乎,遊走在六十分邊緣,對A而言,是很不可思議的。A的心裡可能這麼想著:為什麼他不會擔心被當?為什麼他可以處在界限邊緣?為什麼他不用保持好學生的身段?
A真的那麼關心李大頭嗎?當然不是的。一切的問題只有一句話:「為什麼我不能接受我自身之中的李大頭!」對A來說,李大頭彷彿是另一個世界的外星人,時時刻刻干擾著他。他的存在提醒著A,A無法接受其自身內在當中,相當於李大頭的那個全然陌生的部份。A受不了這種干擾所帶來的不安全感,他必須讓自己確定下來,唯一的方式就是把焦慮排除。於是,焦慮被投射在具體的李大頭身上,藉由判定李大頭是錯的,A自己就不用接受他內在的陌生性,他就不用改變。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