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並不關注李安導演想要表達什麼,也不會探討原著作者的意圖。對我而言,這部片子的主題――創傷之敘事――正好可以用來解釋當代心理分析對於創傷歷程的觀點。因此,我要談的不是影評,而是透過這部影片來闡述紀傑克和拉岡的理論。
一、幾點釐清
1.比失落經驗還要更多
少年pi的這段奇幻心靈之旅是他的一段心理經驗過程,造成此一心理經驗的源頭,不只是家人罹難死亡而已,不只是船難之後的失落。若是只有家人死亡,則類似於各種非人為大災難的倖存者,要處理的是如何經歷悲傷與接受失落。但顯然,少年pi的心理經驗存在著比失落還要更多的東西,以至於構成了他的一段創傷經驗,那是什麼呢?從種種種線索來看,應該是在落難之後,幾個倖存者彼此之間的倫理關係。當時,幾個倖存者同時挾帶著災難留下來的哀傷、害怕、驚嚇,還要共同承擔存活的不確定性…,這些考驗實在艱鉅。在這個過程之中,發生了什麼?才會讓人如此地創傷?
2.衝擊來自於人性邪惡而非動物本能
會構成為創傷經驗的,必定遭逢了巨大的衝擊,那是什麼?是人性之中的動物本性,還是人性之中的邪惡人性?前者不會構成創傷,因為顯露動物本性,只是由於身處極端情況中,為了求生存而產生的結果。後者才會構成創傷,因為我們無法想像與承受:人居然會如此殘忍與邪惡(不論那個人是他人或是自己)。
我們不會去責備為了自衛而殺人、為了活下去而吃掉人的屍體。換作是我們每一個人,在那樣的情境中也會如此,從彬彬有禮的文明人倒退,只不過就是生物本能的反射而已。但是,如果伴隨著求生存的需要,還產生了更多邪惡與殘忍的行為(或念頭),那麼,對人性邪惡的無法承受,將會縈繞盤旋揮之不去,強烈影響後來的心理狀態。
3.有幾個故事?哪一種敘事結構?
既然可以有兩個故事,那就不會只有兩個,還會有第三個、第四個…以及更多。隨著pi越來越多的講述,每個版本都會有部分重疊,部分差異。那麼,重點是什麼?要去追究哪一個故事才是真實發生的嗎?那是不可能知道的,pi的心理過程早就勝過他的生理記憶,對他而言,所有的故事都是真的。更何況,探究現實的真假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只是滿足我們自己對於所謂「客觀性」的迷思而已。
我們需要在乎的是pi本人(我們未來很有可能都會是pi),關心他是否因為此一創傷經驗而造成心理的困擾。所以,與其去問:「有幾個故事?」倒不如去問:「有幾種創傷的敘事?哪一種是可以解除心理困擾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