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創傷的探討不僅卷帙浩瀚,方向也相當多元。伯傑(James Berger)將過去二十多年來人文領域的創傷研究,區分為三個主要的來源。
伯傑的第一個來源是佛洛伊德(S. Freud)對於戰爭神經症的病理學分析,以及官方的「創傷後壓力失調」(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的醫療定義。第二個來源是理論和思辨的心理分析,由佛洛伊德--拉岡(Jacques Lacan)--紀傑克(Slavoj Žižek)這一條路線所構成,分析歷史創傷在社會文化層面所產生的效果。這個部份我修正得比較多。第三個來源是1970年代之後出現的大屠殺研究,以方法學和各種主題來探討見證和證詞。
以他的區分作為基本架構,我修正並整理為下列三類創傷理論的面向。區分只是為了建立概念框架與定位的方便,我們需要留心,事實上這三類理論仍有不少的重疊或交集。
第一類是創傷與病理學。它包含佛洛伊德心理分析學派早期的歇斯底里研究與後來的創傷神經症研究,以及1980年訂立出PTSD官方判定標準之後的相關研究。這一類理論強調醫療的實踐,著重個體病徵的診斷和治療。
第二類是創傷與見證。它源自於納粹大屠殺這個現代時期的巨大歷史創傷,倖存歸來的生還者記述下大量的見證文學,成為理論研究的重要對象。創傷超出了病理學,為我們揭示出歷史的真理,以及社會文化中的敘事、再現、記憶、哀悼等相關問題。這一類的學者有:阿岡本(Giorgio Agamben)、費歐曼(Shoshona Felman)、拉卡普拉(Dominick LaCapra)、卡露絲(Cathy Caruth)等人。
第三類是創傷與主體理論。它以倫理學為軸心,超出歷史創傷,探討主體與原初它者的創傷性遭逢,以及創傷如何作為主體的構成性原理。這類的理論試圖為「創傷」之概念恢復名譽:創傷立基於普遍的存有者,並能作為主體之根源。透過後來的創傷事件,主體將能返回其根源,再度獲得解放與自由。這一類的學者有:紀傑克、瑪拉布(Catherine Malabou)、列維納斯(Emmanuel Levinas)等人。
後面這兩類都不再侷限醫療領域這樣的區域存有學,而將創傷一般化,作為人文社會的廣泛現象。不過,唯獨最後這一類能夠奠基於哲學的主體性,彰顯創傷的本質,其理論定位是更為普遍的。
我的研究方向屬於最後這一類,未來想要處理兩個課題。一是探究創傷的本質,為創傷正名,使其完全脫離任何狹義或廣義的病理學意涵。二是闡述創傷之摧毀如何構成受創主體:他之所以能夠生還,是因為直接的摧毀已然剝除掉他所有的經驗和感受,使他進入自身的主體之匱乏。並且,受創主體不是與我們相異的特殊或脫軌,相反地,他們就是我們,他們的受創正是我們所有人原初的存有之匱乏狀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