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殺人網站》這部電影很適合做為例子,用來說明拉岡的心理分析理論如何解釋社會心理學的情境。影片的內容主要是關於「視覺的觀看」,觀看痛苦、觀看死亡、觀看他人的觀看,等等,我要討論的便是觀看者的心理過程。

一個二十歲的男孩作為站主,架設了一個Kill with me的網站。在網站上展示虐殺的過程,線上直播給網友大眾收看。被虐殺者的死亡速度是由觀眾的點閱人數來決定,越多人登入網站,數字越攀升,虐殺的裝置就越加速,人質也越快死亡。

一開始,被虐殺的只是一隻貓,貓咪被黏在老鼠板上等死,攝影機對準獵物,以線上即時播出的方式來展示給觀眾看,很快地,這個網站便吸引了更多人點閱。第二個受害者不再是動物,而是一個人,站主用特殊的設計裝置一步一步讓他朝向死亡。接下來的幾個受害者,各自有不同的死亡裝置,但都是依照點閱人數來決定死亡速度。

FBI探員束手無策,他們找不到站主的位置,更難以阻止越來越多的網友登入點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人質一個接一個在眼前的螢幕上被凌遲至死。FBI的主管只能在記者會上呼籲:「上網瀏覽者視同共犯,請勿助紂為虐!」但是,卻無法阻止更多人的點閱,每一次的人質,其死亡速度都比前一次更快。

這個男孩的殺人動機是什麼?之前,這個男孩的父親從高處躍下自殺,整個過程正巧被人用攝影機記錄下來,貼上某個自殺網站,供人點閱觀看。有網友極盡嘲諷之能事來取笑這段自殺過程,有網友將它做成慢動作的畫面來展示,甚至有記者為了收視率而將此一自殺話題作成新聞專題報導。男孩的喪父之痛一而再、再而三地變成他人的商業性消費和娛樂性消遣。於是,他開始怨恨、開始報復。

請問,從拉岡的心理分析角度,要如何解釋說明下列三點?

1.點閱觀看Kill with me網站的那些大眾,他們的心理過程是怎樣的?

2.男孩遭遇喪父之痛而變成殘忍的殺人魔,他的心理過程是怎樣的?

3.電影的結局是,正在被虐殺的FBI探員脫困並反擊成功,開槍把男孩打死了。針對這個結局,有個電影評論者說:「此片的結局很直接,卻不夠大快人心。」你如何看待這句評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