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結構性問題

 

「燈下黑」要怎樣運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藉此來分析事理呢?當我們運用它時,這個小故事還需要深究。

 

我在這裡要將它和「結構性問題」這個概念連結起來。這關聯於紀傑克對於「意識形態批判」再一次所做的批判(不過,他的批判很複雜,我這裡只能碰觸到最簡單的第一層),這將會擴展前面那個小故事的意涵。

 

本來,「結構性問題」這個概念的出發點是好的,強調某些社會問題不能只追求單一的原因與解決之道,必須看到問題背後層層複雜、一環扣一環的眾多脈絡,才不會失之偏頗地草率判斷,造成挖東牆補西牆、治標不治本等後果。

 

這樣的觀點沒有錯,但是,難就難在,不論我們怎樣地詳細探究問題背後的結構性因素,總是探究不完。原因並不在於,問題的結構太過於複雜,而在於,正當我們在進行探究的同時,會同時產生燈下黑的情況。也就是說,照亮某些地方的時候,也製造了陰暗的地方;解決問題的同時,正是製造問題的開端。

 

這樣的燈下黑有兩個層面。

 

第一,當我們在探究結構性問題時,我們經常忘記自己也在結構之中。既然說是「結構」,表示它是一個整體的錯綜複雜環節,我們每一個人都被包含在此結構之內,我們都是結構中的共犯,我們都在幫腔著。即俗話所說的:牧羊人總是少算了自己所騎乘的那頭羊。

 

第二,我們「正在探究結構性問題」的這個動作,當下即是一個製造黑影的動作,當下即是製造問題的開端。因為,這個動作使得我們把問題焦點集中於外在結構的壓迫上,作為焦點。一旦針對的目光集中於外在,則內在的自我就會因為急於要進對抗而不斷增強,那麼,這時所增強的自我不僅無法使問題由外轉向內,更可能不斷地尋求其他的外在力量來解決眼前的問題。這樣,結構性問題不僅會陷入循環,也終將錯失了「問題」的本質。

 

兩相比較起來,第一點僅僅只是一個漏洞,第二點則是一個危險。第一點是強我們少做了一個動作,第二點則是強調我們多做了一個動作。鄔先生對年羹堯的提醒,只有停留在第一點,紀傑克對於意識形態批判的批判,則深入到第二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