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寒假讀書會 

第一次,2013.1.13,《西藏生死書》第一部,第二章至第六章

 五、討論紀錄整理

1.PP的第二個問題,宗教的確有助於我們擺脫對於自我的依附,它讓我們不要拘泥於眼前的痛苦,擺脫我執,但是,它卻是用一個更為廣闊的時間(來生)空間(天堂)觀念,來做到這件事。以至於,當我能擺脫自我,不再依附於自我的種種偏執的個性時,我的下一步卻是依附於另一個東西。關於面對危難,從危難之中獲得自由,這件事我只做到了一半。可繼續承接MM的問題。

2.MM的區分有一個重點,就是:修行的過程,在於把自我擺在什麼位置?當我遇到痛苦時,如果我只是逃到某個教義中,仰賴著某個超越性(神或來生)的安撫,則我只是「逃避自我」,或是說,用一個大的自我來取代我的小自我。我迴避了自我的位置,將自己應該承擔的一切,委託給一個超越者(神或佛),我並真正的改變。若是我能夠把痛苦給承擔下來,讓痛苦確實降臨在我身上,擊碎我的自大與自尊,才會有「解消自我」的可能性。我沒有迴避自我位置,我站在自我的位置上,讓自我破碎,這樣的修行才夠徹底(無神性保護的修行,是哲學修行)。

3.若能接受無常,接受無我,但可以捨棄最後面的永恆性依附(佛性、輪迴與業),人才會有自由可言,人才能真正地變異(改變自己)。而這樣的無常與無我,會特別難以做到,因為這種不確定性會讓我們害怕,沒有保護或慰藉會使我們懼於往前踏一步(這不是才有自由嗎?)

4.PP提到緬甸的例子,可以回應CC的問題。若我身在苦難中,以宗教的慰藉來讓自己可以繼續活下去,忍受痛苦,卻不去改變現狀,這不僅不是哲學,連基本的宗教精神都沒有達到。因為它縱容了惡,故只是一種鄉愿式的迴避,只是一種世俗的寺廟教義。

5.信仰是一件好事,但何謂信仰?信仰的重點不在於不要確定性,而在於保持懷疑,願意時時接受不確定性。信仰一個可變異的思維(或存在)。

6.反諷者或犬儒主義者(sarcastic)對於某些觀念(或意識形態),不是去積極擁抱它,也不是激烈對抗它,而是採取一種保持距離的嘲諷態度:「我知道那是有問題的,但目前無力改變,我就配合演出吧!」這樣的一種態度,並沒有真正的改變發生,而且很可能,我配合演出演久了,自己也就相信了。

7.題外話,聊花東慢走與農村經營。紀傑克說:「多元文化主義是一種間接的種族主義」、「在地化並沒有抵抗全球化,反而和全球化一起,更好地支撐了資本主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