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蔣興儀

學生問我:「老師,你為何老是談母親?心理分析不是都在談父親嗎?」這是個好問題。

佛洛伊德確實大量地討論伊底帕斯情結,但卻是把它當成一個要被分解的棘手問題。也就是說,父親所代表的是霸權、是支配、是壓抑,我們無法單純地對抗它(對抗只是另一種臣服),而必須要徹底擺脫它。

那麼,分解父親、擺脫父親的「可能性」在哪裡?在母親那裡。後來的心理分析流派大量討論陰性或母性,便是為了提出此一可能性的根據。

這裡的母親,不是指一個【事實的】母親,不是你的或我的母親。而是指一個【先驗的】母親:先於所有的感性經驗,原理上的母親。

不過,我並不是在談母親本身,而是談【與母親的分離】,那就不只是先驗的,同時也是普遍的經驗。這樣的經驗並不獨特,在我們還是嬰兒的初生之際都曾經歷過,「與母親的分離」在每個人身上都確實有發生,那是存在的。

更重要的是,我的重點不是要講母親,而是要講我們的心靈psyche。我們的心靈因為與他者Other有所關聯,因此是擴延的extending,不是自我中心的或封閉的。換句話說,我的心靈並不是專屬於我自己,它總是已經超出我自己,它總是已經包含了他者的參與。

心靈是擴延的,這在我們人類的發展之初就已經發生了。然而,隨著年齡與經驗的增長,我們逐漸遺忘最初的經驗,於是開始封閉我們的心靈,開始為自己的心靈築起高牆,開始切斷與他者之關係。

什麼時候會再度去回想那個原初經驗呢?當我們眼前的生命有了不穩定,有了困境,有了危機的時候,我們便會想要回溯過去。只不過,我們所回溯的過去經常還不夠過去,不夠原初(因此才會過不去),我們會停留於某些幻象之上。也因此,衍生出眾多心理的徵狀。

附帶一提,談母親還有一個好處,可以免除掉形上學的負擔。不過,這是理論研究者所關心的,一般人或許並不在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