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守護」為名的控制:《浪漫速成班》的升學制度下犧牲者智室長
一、前言
韓劇《浪漫速成班》環繞著一位補習班的數學明星講師崔老師,講他的生活與愛情故事,也描述了許多在升學制度下,逼迫子女的怪物家長的作為。
片中的幾位家長,各自有不同的對待子女的方式。他們的子女,也經歷了扭曲的生活型態。突顯出「升學」這個恐怖的風氣與思維,如何深入地影響家庭生活和人格形塑。不過,畢竟這還是一齣喜劇片,所以,升學怪物家長並沒有描繪得過於悲慘與可怕,他們都有了些改變,慶幸的是,他們的小孩在人格上,最終也沒有變得扭曲和離譜。
但是,有一個角色例外。劇情中拉出了一條支線,陳述了幾樁離奇的殺人案件,而案件的嫌疑人智室長,也同樣是升學制度下的犧牲者。智室長是劇中唯一的悲劇人物,他沒有逃離升學制度的牢籠,他的心態被過往的兒時經歷給扭曲,造成他無可挽回的殺人過失,以及最終自殺的個人悲慘結局。
雖然劇中對於智室長沒有鋪陳的太多(畢竟只是支線),但我還是覺得,他是一個值得分析的人物。因此,我腦補了一些關於智室長的心理過程的推測和分析。
二、智室長的故事
1.小時候
智室長的媽媽是個恐怖的升學主義母親,嚴厲嚴酷地逼迫兩個孩子:智室長和他的姊姊,逼他們不斷地苦讀又苦讀。結果,姊姊在讀高中的時候,因為受不了折磨,跳樓自殺了。當時,還是國中孩子的智室長,看到姊姊消失在陽台的窗簾之後。
姊姊舉行葬禮時,弟弟想要待在殯儀館,為姊姊哀悼。但是媽媽很凶地趕他回家,叫他不要待在殯儀館,叫他回家唸書:「你在這裡幹什麼?還不回家唸書?就要考試了!我們家只剩下你了!」無情冷酷的媽媽,就連哀悼的機會,也不給弟弟。就連女兒的死亡,也不覺得重要,一心只想著考試,只想著還有一個孩子(弟弟)可以讀書考試。
姊姊還活著的時候,是崔老師的學生,她和崔老師有許多互動,崔老師也很關心她的學習。因此,姊姊曾經跟弟弟說過:「崔老師是唯一可以相信的大人」。這句話,弟弟一直記著。
在葬禮上,崔老師到場悼念,後來弟弟追出來,詢問他是否是崔老師?並說姊姊還說曾搶了他的筆,把筆遞還給崔老師。崔老師把筆放回弟弟手中,讓弟弟握著,跟他說:「那是我送她,是屬於她的筆。」這枝筆,後來弟弟一直留在身邊,一直到他長大之後,到崔老師身邊工作,成為智室長時,都還視為珍貴的物品。智室長把這枝筆,當作護身符的象徵。
姊姊死後,媽媽的目標只剩下弟弟。為了逼弟弟唸書,不准他打瞌睡,用冷水澆在他頭上,讓他清醒。媽媽又把他剝光到只剩內衣褲,趕到陽台,承受寒風吹襲,只為了讓他清醒,不要打瞌睡,拼命苦讀。一次次的虐待,讓弟弟無法忍受,最後,猜測,是他推了媽媽,造成媽媽死亡(這部份的劇情,寫得很模糊,沒有確切寫出,是弟弟做了這件事,都是從旁推測)。這件事,成了當時轟動的中學生弒母案。後來,弟弟被判無罪。
弟弟長大之後,改掉姓名,換了一個身份。並且到崔老師的補習班工作,他努力認真工作,成為了智室長。他也取得了崔老師的信任,在崔老師身邊,像是經紀人一樣,安排他的工作,接送他,照顧他的日常生活。也就是,智室長成為了崔老師的親信,在崔老師身邊就這樣待了六年。
2.長大後
作為崔老師的親信,智室長很稱職。他不僅處理崔老師的所有工作雜事,也每天為崔老師準備提神的咖啡,接送疲勞的崔老師上下班,以及去到各地參加活動行程,還為了飲食失調的崔老師尋找各種合適的飲食便當等。崔老師也很信任他,各種事務都會跟他商量,參考他的意見。他把崔老師的所有生活面向,都打點得非常完善。
但是,這個稱職過了頭,大大地過了頭。當崔老師遇到狂粉,女學生作為跟蹤狂侵入崔老師的家中時,這個女學生忽然消失了,被鋼珠彈弓射中,倒地不起。這件事,後來也可以推測,應該正是智室長做的。當男學生在課堂上,對崔老師出言不遜,被崔老師趕出教室後,這位男學生當天也消失了。當然,這也是智室長做的。此外,崔老師除了擁有眾多粉絲之外,也有位黑粉,是崔老師補習班的同事陳老師,他不斷在網路上發布各種對崔老師不利的言論,詆毀的他的名聲。這位黑粉陳老師,在他曝光之後,也遭受到鋼珠彈弓的襲擊,因此死亡。
最後,崔老師愛上小菜店的女老闆南老闆,兩人幾經波折,最終在一起,感情逐漸升溫。這時,南老闆便成為了智室長的下手對象。智室長不僅處處針對南老闆給予負面意見,也阻擋了她寄給崔老師的訊息。還在駕駛遊艇時,故意讓南老闆受傷。最後,更加誇張地,到南老闆的住處,準備用鋼珠彈弓,傷害或殺害她。
當然,這件事被阻止了,雖然中間造成南老闆的女兒受重傷,但是沒有傷害到南老師。但也使得智室長的所作所為,終於曝光,被眾人所知。尤其是,崔老師也不再相信智室長。
智室長在一切敗露之後,選擇了跳樓自殺,從崔老師眼前跳下去。跳樓前,他跟崔老師說:「我失去了目標了,我沒有要守護的人了」。當然,這也使得崔老師傷心欲絕,六年來的好同事、好親信,居然是這樣的一個人與這樣的結局。
三、智室長的心理分析
1.以守護之名,行控制之實
智室長一直說,他要「守護」崔老師。的確,在工作和一般生活方面,智室長的確帶給崔老師許多的協助,努力為崔老師打點、安排、照料,讓崔老師可以省心又省力。一直以來,崔老師在他的維護之下,可以安心當一個明星講師,教學精進,並有著高人氣的學生與家長擁護群體。
只是,這樣的崔老師生活並不快樂。他吃不好,飲食失調,吃什麼都吐,他睡不好,無法安然在床上入眠,只能用睡袋在地板上包裹著睡覺。他孤單一人,整個家豪華卻空蕩蕩,他沒有社交,沒有朋友,內心是空虛的。奇怪的是,這樣的崔老師,反而是智室長心目中要去「守護」的樣貌。
當崔老師開始談戀愛,愛上小菜店女老闆南老闆時,崔老師變得有人情味,變得溫柔與溫暖。反而,這是智室長無法接受的樣貌。一方面,智室長無法再獨占崔老師,崔老師心中有了另外的牽掛,他對智室長的依賴也沒有那麼強那麼多了。另一方面,智室長所要維護的崔老師形象產生了改變,不再是那個一心只有教學的數學控。
因此,智室長開始排斥南老闆,試圖阻礙他們的感情,並設法除掉南老闆。他不允許崔老師快樂,他不希望崔老師擁有自己的幸福。
智室長的「守護」,實質上就是一種「控制」。把崔老師控制在某種「勤奮教書,獨來獨往」的形象上,因為這樣的崔老師孤單乏味,在情感上才可以依靠他,才能讓他一直成為崔老師的親信。
所以,智室長的「守護」不是在守護崔老師「這個人」,只是在守護他自己心中所建立的一個「崔老師形象」。他沒有去關注崔老師本人的需要,也沒有為崔老師的幸福著想,他心裡想的全部只有他自己,他把自己的需求,搭建在崔老師的形象上。崔老師只不過是他的木偶,是他投射自己的依賴感的木偶。
2.沒有長大的智室長
智室長心裡還是住著一個小孩,一個當年遭受到媽媽嚴苛虐待,苦逼他讀書升學的小孩。因此,他記住了姊姊的話:「崔老師是唯一可以相信的大人」,認定了崔老師是唯一可倚靠與信賴的大人。他要待在這個大人的身邊,把崔老師替代為他缺席的父母。讓崔老師作為他唯一所認同的大人典範,一個像雕像一樣,規規矩矩、完美無缺、不會犯錯、不會改變的典範。
當年那個被升學主義媽媽虐待的悲傷的小孩,一直都沒有長大,他還停留在當年。當年的他,無助又無依,沒有享受到母親的親情溫暖,只有承受無盡的指責與呵斥。能給他些許安慰的,大概就是他的姊姊了,同樣作為受害者的姊弟倆,兩個人可以在生活與心裡上相互取暖。因此,當姊姊死掉之後,姊姊心目中的英雄:崔老師,就這樣替代進來,也成為弟弟心目的完美大人形象。
只是,這個完美大人的形象,就隨著沒有長大的智室長,一直停留在當年。當年的媽媽無理地逼迫小孩,這個完美大人的形象就必須是合理地教導小孩;當年的媽媽只注重考試成績結果,這個完美大人的形象就必須是悉心讓小孩了解學習過程;當年的媽媽只無情虐待,這個完美大人的形象就必須是悉心關愛小孩。
只是,升學怪物媽媽和補習班老師,同樣都是升學制度下的產物。只不過,前者青面獠牙、張牙舞爪,後者卻戴了和善的面具,按部就班地達到目的。這兩個形象,只是同一套體制下的兩個不同面貌而已。
3.複製了加害者媽媽的作為
智室長一開始針對的對象,都是對崔老師有傷害的人,他要替崔老師「除錯」。不過,這些對崔老師的傷害,其實並不嚴重。例如,只是作為跟蹤狂的女學生,只是對崔老師產生些許困擾而已,實質上對崔老師並沒有太大的影響。例如,頂嘴的男學生,也不是犯了什麼大錯,就只是不禮貌而已,根本上可以說對崔老師沒有任何負面影響。雖然旁邊的好事之徒,在網路上的言論過於誇大,但其實輿論很快就會過去的。另一位黑粉的陳老師,雖然長期寫負面文章,攻擊崔老師,但是崔老師依舊是個明星講師,黑粉的攻擊造成傷害也很有限。
然而,對智室長而言,替崔老師「除錯」,變成了他的任務。他不允許有人阻礙崔老師的前途或名聲。只是,智室長的標準,非常的任意與無理,早已經超出了一般是非對錯的標準了。
到了後來,他連崔老師喜愛的對象南老闆,也要將她除掉。智室長的「除錯」越來越沒有標準和界限。因為崔老師的戀愛,影響並改變了崔老師的日常言行和思想,對智室長而言,這等於是一種「背叛」。(當他要除掉南老闆時,被南老闆的女兒撞見,他便對南老闆的女兒下手,造成她車禍重傷。)所以,智室長的「除錯」,完全是他自己的定義,那個「錯誤的對象」,不是對崔老師有害的對象,而是對智室長自己本人有害的對象。只要對方讓崔老師遠離他的掌控,只要對方使得崔老師不再吻合他心目中的形象,就是一個要被除掉的「錯誤的對象」。
「除錯」本來是小時候的智室長的媽媽一直在做的事情。他的媽媽要求成績與分數,所以,考試不能出錯,非得要達到一百分的標準。他的媽媽還要求孩子所有的生活都是以讀書作為唯一目標,生活中沒有任何讀書之外的其他事項,沒有讀書就是犯錯,就連疲憊想睡覺,都是一項過錯。
受害者,複製了加害者的形象。智室長是升學主義底下的受害者,是他媽媽手下的受害者。可是,當這個受害者沒有意識到他當初受害的源頭時(或是,在他後來的成長歷程中,沒有經歷過其他不同的認同模範時),他便不知不覺地只能複製當初的加害者、他的媽媽的做法。他也把「除錯」當作他的人生目標,並將這個目標施加在他自己所謂想要「守護」的人崔老師的身上。
四、代結語
智室長的殺人作為,著實令人感到生氣,但是回顧他的童年,又讓人感到無比的同情和不勝唏噓。即便他後來成為加害者,但事實上,他也是一個受害者,是制度下的犧牲者,是失敗的家庭下的犧牲者。
他的失敗,可以說是升學體制所造就的失敗。他沒有一個可以讓他獲得溫暖安全而長大的家庭環境,媽媽一直殘酷對待他。在他媽媽死亡之後,我們可以猜測,他或許也沒有受到好的照料(劇中並沒有鋪陳他的這一段成長過程),社會救助網沒有接住他,他可能就是這麼孤單單地長大了。以至於,他沒有更好的認同對象與典範,也沒有能夠重新感受什麼叫做愛的對待,更沒有因此改變他對大人的看法。
他一直留著童年時期的鋼珠彈弓,長期用它來射擊牆壁或虐貓,最後,這變成了他的殺人武器。可見得,他童年的那些憤怒,並未消失過。憤怒一直在伺機等待宣洩的出口,只要給他一個藉口或理由,他就會自恃有理地去使用鋼珠彈弓來洩憤。
他的重要時光,都停留在童年的那些創傷事件上。導致他後來的心思,都被鎖在這個創傷上,想盡辦法要去彌補他童年的傷口。沒有人幫助他治癒他童年的創傷,他就只能用自己的方法,去滿足他對大人的期待,用錯誤的方法,去錯誤地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