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教育的相互性特徵:介紹高達美的「教育即是自我教育」〉

John Cleary and Pádraig Hogan (2001). “The Reciprocal Character of Self-Education: Introductory Comment on Hans-Georg Gadamer’s ‘Education is Self-Education,’” in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Vol. 35, No. 4, 2001.

 

 

作者為了替高達美編輯其作品的選集,羅列出幾項高達美哲學的特徵,特別是關於學習和溝通方面。

1.他的哲學探問是作為一種對話的而非對抗的任務。

2.他的「詮釋性」承認主張,所有的翻譯自身就是一種解釋,解釋需要更多的洞見與審慎,而不是列舉出各種傳統說法的變化而已。

3.他強調,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可提供更具保證性進路的是不同觀點的自我批判,而不是任何傳統知識論對於確定性的探究。

4.他對於人類經驗的行動概念,總是關注於遊戲,或是遊戲的存有(being-played),或是各種變化性地投注於相互遊戲(interplay)當中。

5.他發掘語言對於人類的滲透性影響,必能夠使得人自身在家(at home),語言預先形塑並影響了人類經驗,使人類能夠進行理解。

6.他拒絕相對主義和客觀主義。

7.「傳統」並不是已死的過去或壓制性的大手,也不是整塊巨石,而是作為理解、信念、投注的積極脈絡,它疊加於每個人類存有者的自我理解之上。

8.他反覆論證傳統出現的真實意義,傳統對人類而言,不是一種默許順服的行動,而是不斷地提出問題與尋求對話,影響人類理解的一種行動。

9.他渴求對於限制和犯錯的覺察,這也是對於傳統之提問的意義與承諾。

10.他視哲學為一種批判性的對話,這是關於學習的重要一課,從承認多元性的不可避免、絕對知識的不可獲得、完全理性的自我澄清等觀點而獲得學習。

 

高達美認為哲學是一種實踐,並且是一種探問的實踐。跟隨著上述這些綱要性的特徵,作者簡短概要地介紹高達美的〈教育即是自我教育〉(Education is Self-Education)這篇文章。

一、透過談話的自我教育或教育?:一方面,人要透過教育來學習,另一方面,教育又是一種自我教育。高達美並不是蘊含著矛盾,而是強調自我教育的相互性特徵。自我教育是一種發展中的能力,即我們逐漸學會接受持久的責任。在有目的性的學習關係當中,我們「在世存有」的感受會被逐漸充實為「與他人存有」。

二、在世界當中使自身在家(making oneself at home in the world)人適應於他的生存環境,關聯於人如何建立自我理解和同一性,這不是發展心理學的問題,而是童年經驗中的存有學之不確定性。教育是「在世界當中使自身在家」的一種挑戰,在在家(at-homeness)和不在家(not-at-homeness)之間、在自我掌握和提問與理解之間、在與他人溝通互動之間的各種成功與失敗。

三、母語的重要性:幼兒如何形成遊戲的規則是我們無法獲知的,遊戲是兒童的自然學習,母語學習也是如此。在母語中學習到如何持續增強自我理解,發展個體性和風格。個人的聲音源自於並一致於主流文化的背景中。

四、學習外國語言:學習外語會將他者性 (otherness)的真誠經驗引入到我們之中。在他人之中存有(being-among-others)重新安置並調整了我們每天的在家經驗。

五、教師的謙遜角色:高達美建議教師保持一種謙遜的角色,但這不是貶低教師的重要性,而是要提醒教師注意與學生之在家狀態進行溝通。

六、專業化的議題:特定領域的專業研究是重要的。不論是早年教育、特殊領域的教育、學習技能等,這些都要在人文主義的教育涵養之下進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