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3年寒假讀書會

第二次,2013.2.5,《西藏生死書》第一部,第七章至第十章

 

一、問題:p.141提到了四種中陰,(根據上次的討論)若是去掉後面三種,則中陰對我們的意義大不同,那會是什麼樣子?【生活反思】

 

回答一:後三種中陰概念,在運用上主要幫助我們探究非清楚意識狀態下的各種意識活動。在這些狀態下意識虛無縹緲、神祕、無邏輯的性質,讓人清楚瞭解在自身當中存在着無法為自己掌控的自我,此種未知所帶來的疑惑、恐懼如同面對死亡。第一種中陰概念所嘗試探討的世界,相對於後三種來說,如同攤開刺眼的陽光下,沒有一絲細節躲藏在陰影之中,任各種學說都有可能提出具說服力的詮釋方式。而後三種中陰概念的神秘,讓個人經驗的實證方式在此碰了壁,而只能求助於自遠古以來累積的智慧。此生中陰的修煉是佛法所欲傳揚眾生的主要部分,然而對後三種中陰的詮釋才是使第一種中陰得以被信服的支持基礎。

 

回答二:對我們一般人而言,後面三種中陰是我們所熟知的宗教概念,是我們認知的保護傘。當我們遇到這類不可理解的東西,不會想要去重新理解,因為我們會將它歸諸於神祕學的部份,而那部份不需要去理解。簡言之,我們安心於那個我們無法知道的東西,我們不想去知道它。於是,神秘的東西就越來越神秘,與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脫節。但這也不是說,我們應該要走相反方向,用理性或科學的方式去驗證它,這種作法同樣是另一種保護傘,用客觀證據的大帽子,讓我們不必再去思索它。我要說的是,去掉後面三種中陰,第一種中陰反而會因此產生新的意涵。

這種新的意涵使得我們不論是否信仰宗教(或信仰哪一種宗教),都能了解它在生命當中的位置,以及它或許已然發生在我們自身的生命之中。進而,分辨出它屬於生命的哪一種狀態,以及體會該如何面對它。

 

 

二、問題:p.144密宗指示我們要拋棄肉體,以獲得解脫。意思是修行受限於肉體,「身體禁錮了心靈」。然而,對照於傅柯的說法,傅柯認為是「心靈禁錮了身體」。兩種說法背後的觀念有何差異?【對照思辨】

 

回答一:「身體禁錮心靈」和「心靈禁錮身體」是一組不斷循環發生的互為因果,我認為兩種陳述上的差異產生自對這一循環過程詮釋角度的不同。在傅柯的研究中,強調身體行為、言說的展現為權力關係所型塑,而權力關係的糾結源自政治、歷史、文化等為主觀所詮釋的因素,使我們無法忠於自己的身體反應,而禁錮於各種規範之中;但也依賴這些受權力關係支配的身體規範所衍生出的實踐,我們才會不斷相信對所處世界認知為真(且唯一)的既有信念,在這層意義上,若要改變信念得拋棄肉體(既有身體規範)。

 

回答二:這兩個命題當中的「身體」與「心靈」內涵層次各自不同。

(1)「身體」和「心靈」這一組對立,一直存在於古老的哲學議題中。過去總是認為,身體是具體的、物質的、低下的。因此,佛教說「身體禁錮心靈」正是在這樣的脈絡。這裡的「身體」是指貪、嗔、癡,是我們的動物本性或肉慾,它把我們心靈當中的人性甚至是佛性給囚禁了。因此,佛教會認為,首先要禁止限制身體的嗜慾,克服動物性。

(2)自現代時期以後,梅洛龐蒂提高了身體在理論中的地位,他認為身體是一個site位置,是實踐所發生的場域。而傅柯說「心靈禁錮身體」,則表明身體是各種論述的競技場。他的看法比佛教更具批判性。他認為我們的身體早就承載了各種規範與禁令,由於各種社會論述塑造了我們的心靈自我,連帶也把我們的身體規訓成為一個合乎規範的身體。因此,對傅柯而言,要取消心靈自我以及它所承載的各種論述束縛,讓身體掙脫規訓、突破規範。

(3)但是,對紀傑克而言,傅柯的說法很容易演變成逾越transgression。心靈自我消失之後,超我會隨即出現,它「命令身體要去享受」。享受,已經不再只是動物性的嗜欲而已,而是創造極限的快感,從痛苦中享受。超我命令我們用身體的逾越去對抗權力,這不僅不會獲得自由和解放,甚至讓權力更加精緻化地纏捲回到其自身。因此,在這兩個命題之外,我提出紀傑克立場的第三個命題:「心靈禁錮psyche」或是說「超我禁錮$」(psyche和$都是指心靈當中有虛無)。唯有讓psyche中的虛無發揮作用,心靈才能獲得解放。解放不是從外部某物那裡掙脫,而是從自身核心解開與釋放,讓自身破碎、敞開、擴展。

 

 

三、問題:書上說:不該忘記忽略中陰、中陰是機會、要進入中陰。進入中陰到底好不好?為何我們要這麼做?【價值判斷】

 

 

四、問題:p.145「在死亡時如此充滿機會」,這句話如何重新翻譯解讀?中陰的觀念聯繫於死亡,死亡才是重要的。因此我會說「忽略中陰、覺察進入中陰、突破超越中陰」這一系列運作才能聯繫於死亡,而這也重新定義了死亡,死亡對我們而言,重要性何在?【重組理論架構】

 

回答:這題可和第三題一起回答。死亡有三種定義。

1.死亡是停止呼吸:把死亡定義為葛屁、進棺材,這種生物學的觀點沒什麼好談的,那都跟我們活著無關,不需討論。

2.死亡是永恆(以及死亡驅力):這是宗教所定義的,目的是讓人們不害怕死亡,但卻讓死亡變成是「不死的」狀態(輪迴、天堂皆是),並且讓生命關注點被轉移了,使人們在活著時候,一直追求和永恆之物的聯繫,陷入一種死亡驅力的重複循環(想要死,卻死不掉)。這種死亡是要被克服的。「中陰」就是這種不死的狀態,它是生命與生命之間的間隔,它排除了死亡的可能性。

3.死亡是徹底的變異:心理分析支持這一種,上面的第二種死亡正是迴避這一種。是我們活著時候,不攀附、不依賴,徹底經歷自身的變異。不論是否信仰宗教,都可以做到這一點。

因此「忽略中陰、覺察進入中陰、突破超越中陰」,既是強調重視中陰,同時也是要取消中陰,但絕不是最開始那種全然無知的狀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