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蔣興儀

 

我們這週的讀書會討論25小時》。用心理分析的角度來談這部電影,主要是因為它的整個結構符合LacanZizek一直在談的「主體之分裂」的過程,可以用來作為很好的解說材料。

 

男主角蒙提(艾德華諾頓飾演)是一個毒犯,故事的內容很單純,是要鋪陳他被逮到販毒而判刑七年,他即將要進入監獄服刑的前一天所發生的種種事情。坐牢的前一天晚上,該做些什麼呢?

 

我們一開始問同學的問題是:到底蒙提有沒有覺醒?他有沒有打算擺脫自己先前的生命狀態,接受一個徹底的改變?

 

從電影後半部所鋪陳的種種跡象顯示,他是有覺醒的。哪裡可以看出來呢?他不願意出賣自己的老大、也不願意接受老大照顧家人的提議、也沒有殺掉出賣他的販毒夥伴,甚至,最後他還幫助了自己從小到大的朋友。

 

那麼,覺醒的點在哪裡呢?同學們有不同的意見,有人說是在酒吧裡,老大抓出出賣者的那一幕。有人說是在公園裡,他叫朋友揍他的那一幕。有人說是在最後,他坐車前往監獄,看到所有人(之前他咒罵的人)都友善地對他笑。不論是那部分都可以,只要能夠確切說明為何那是一個覺醒的轉折點即可。

 

我自己的看法是,覺醒的點是在他和老爸吃飯的餐廳,他到廁所去,看著鏡子開始咒罵一切的那個橋段。他的咒罵,包括所有的人種,包括了各式各樣的職業,包括了自己的家人愛人朋友,還包括無關緊要的房屋住宅。簡言之,就是什麼都罵。

 

不過,他的咒罵,是鏡中人在罵,而他本人,卻一動也沒有動。那些咒罵,顯現為他的幻象,是他把自身的焦慮和不安投射出去。這個意象非常鮮明,因為有一個向外投射的前置,是心理的運作被具體化的呈現。

 

接著,他本人開口了,朝向那個咒罵的鏡中人(也就是朝向他自己),告訴他,這一切都是他搞砸的,是他要負全部的責任。這個位置的一個倒轉,表示他取消了那個向外投射的幻象,他穿越了幻象。穿越幻象,也就等於穿越他自己,接受他自身的焦慮,讓自己死亡。

 

要經歷徹底的改變,必須是在一個危急的瞬間。為何說是「危急」呢?因為這個危急的瞬間正是焦慮湧現上來的瞬間。這個瞬間可能讓他接下來變得更糟,也可能讓他就此徹底覺醒。

 

一個覺醒的人,能夠開始對他人有所影響。蒙提的覺醒,使他能夠去幫助自己的朋友。我們的同學有發現到,法蘭克這位從小到大的朋友,一直對蒙提有著某種心結,他對蒙提有責備、有輕視、有怨恨、有愧疚感。

 

最後那段公園開打的場景,有許多解釋,都算合理。一種說法是蒙提要讓自己臉花,才不會被獄友強暴。一種說法是蒙提為了不想做老大說的那種人(老大說,去找一個沒有背景的小人物,好好揍他一頓,就沒有人敢動你),而寧願讓自己鼻青臉腫,看起來像是可以嚇退獄友的狠腳色。

 

我比較願意去解釋說,蒙提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要讓法蘭克解除他的愧疚感。他被法蘭克揍慘之後,法蘭克哭泣連聲說sorry,他還努力爬起來去安慰法蘭克。

 

一個即將要去坐牢的人,為何還能夠去安慰一個日子舒適的股票操作員?正是因為他徹底改變,他接受死亡了。我們為何堅持要用「接受死亡」,而不用「重生」這個說法?因為你可以看到,畢竟蒙提的處境還是不好受的,還是會有焦慮和沉痛的。「重生」這個說法太輕盈、太樂觀、太忽略了過程中的艱辛。

 

此外,還有一個意見值的一提。同學說,蒙提似乎打從一開始就在預期他自己的失敗,也就是預期他自己被抓。換言之,他的無意識願望是想要讓自己被逮到,警察找上門看似朋友出賣他,但是我們認為,這絕不是偶然的,是蒙提自己的無意識所預謀的。不過,如果他僅僅只是希望自己被逮到,這還不夠,重要的是,被逮到之後是否能夠徹底覺醒,這裡才是關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